多给孩子一些信任,不必在他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过早地伸出援手。
一位妈妈通过海外直邮给孩子买了一款价值两千多元人民币的“高智商”玩具。
宣传语说,通过玩儿这款玩具可以提高孩子智商,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手眼协调等多种能力。
可孩子拿到这款玩具,只是看了一眼就放在了一边,继续玩儿手里的小积木。
“你怎么不玩儿这个呢?这个更好!”
“干嘛总喜欢玩那种低级的(玩具)!”
这位很愿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母亲发出了灵魂提问。
伴随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家长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凡是可以提高孩子教育质量的方式,家长都用尽了:早教班、兴趣班、家教机、点读笔、乐高、编程……应有尽有。
孩子好像实在不能说自己不幸福,因为父母好像已经提供了幸福的全部可能,但这种幸福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是少了什么呢?
一种不被安排的幸福,一种不是父母“认为的”、“以为的”,而是孩子自己发自内心需要的幸福。
有些时候,幸福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段过程,一种心态。
对幸福有无限的向往时,会有追求幸福的强大动力和坚定的信心。
坚信幸福就在不远处,踏歌而行,伴随一路的鸟语和芬芳,然后收获幸福即将到来的自由和喜悦。
而孩子们的幸福,却被家长当做一个必然的远方,他需要每日奉行指令,在紧张中按要求执行,还必须天天盘算到达幸福所需的剩余路程。
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幸福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很多案例证明,父母给孩子制定严格目标,并在过程中定好计划,让孩子按要求完成,会伤害孩子自由探索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性格磨炼和心智成长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一座森林是一家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为特色的家庭教育机构,在我们的“五学一体有机教育”指导理论里这样提到:
人生道路是漫长的,很多事父母根本无法替代孩子完成,包括寻求成功和幸福感。
过多的“好意”,可能会让孩子从小缺乏忧患意识,贪图享乐,弱化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认识和成长进步需求。
长此以往,孩子长大面对挫折时依然会像个稚嫩孩童。当内心建设和个人能力无法承受现实压力,无法应对频频出现的挑战时,孩子的心理就可能出现问题。
一座森林研究中心专家陈老师在对《1×10森林工作法》进行解读时提出建议:父母在为孩子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精力之前,不妨小声问自己一句,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根据1×10森林工作法“五感五力”原则,父母将自己眼中的“幸福”强塞给孩子时,可能会对孩子的效能感和理智感造成影响。
陈老师解释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自主探索满足自己“效能感”的方式,即渴望自己能成功,胜任并达成某种成就的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对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有征服和达成的欲望。
同时还会自主探索,努力满足自己的“理智感”,即渴望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快乐、动力的的心理需求。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玩具或游戏也是他们学习和适应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
我们以为孩子紧缺的,需要的,都是我们“以为”。孩子的能力要自己锻炼,孩子的“安全感”不能全靠别人给予,孩子的幸福感要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教育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讲求方式方法。更多的时候,家长们须谨记,孩子的成长要迈出自己的步伐,无需父母事事挡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