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什么?”
“需要优秀。”
关于孩子的成长所需,爸爸妈妈们能可能说三天三夜都不重样儿,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是要——优秀。
优秀是前提,优秀是结果。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一个孩子不优秀,说什么都是白搭。
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回回考试好分数,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他很有爱心,但他期末没考好。——啧啧
他的朋友都喜欢他,但他没考上211和985。——呵呵,估计时间都浪费在交朋友了上了吧。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有了好成绩好工作,达到父母眼中的“优秀”,孩子就快乐了吗?未必。
做到了优秀却依然不快乐,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认同这份“优秀”的意义。
孩子得到再多的成绩也快乐不起来,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空心病”。它甚至比抑郁症还可怕,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称之为“心理癌症”。
“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孩子时常停留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感到强烈的孤独感,甚至有自杀的想法。
为什么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良好人际关系的优秀者会患上“空心症”呢?为什么他们已经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实现了人生价值,却出现了价值观的缺陷?
因为他们的内心依然是空虚的,精神是没有支撑的,而这些不是足够“优秀”就可以获得的。
一座森林是一家聚焦青少年复杂心理问题的专业化家庭教育机构。一座森林研究中心心理学专家张老师在“五感五力”理论系统中提出,学习上足够优秀的孩子之所以遭受所谓“空心病”的心理情绪的困扰,大多与学习之外的因素有关。
这样的孩子虽然在效能感、理智感、秩序感方面比较饱和,并拥有出色的学习力和管理力,但大多可能欠缺需要由家庭和社会关系带来的“亲密感”与“安全感”。
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即帮助孩子塑造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孩子获得理解自己、接纳别人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方可避免陷入“空心症”陷阱,出现敏感脆弱、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如何关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拒绝“空心症”,一座森林1×10森林工作法为您提出以下建议:
1、 带领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
很多孩子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之所以有轻生的念头,是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就不懂得珍惜生命。
让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并不难。父母做为表率,向孩子提供持续的爱与支持,向孩子表达有他们陪伴所以幸福。孩子首先就能从家庭中找到的归属感,理解生命延续的意义。
生命本身,就值得被尊重、被热爱。
2、 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多陪孩子做一些有爱却“无用”的事
成绩一定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是全部。除了成绩,培养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灵魂饱满的人,同样很重要。
这些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范畴,而且是应试教育刷题、背书的传统方法不能满足的。
一座森林1×10森林工作法提出,教育不能被窄化为“有用”和“无用”。
一场温馨的亲子交谈,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旅行,一次志愿者活动,看似都是“无用”,却能够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孩子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体验中,可以获得心灵的富足,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时代在发展,今天的孩子理解力、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已经大幅提升,家长提供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跟上孩子的步伐。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课。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独立价值的个体,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认清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并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收获快乐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