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今年没有参加高考监考,一则不想为繁琐的条条框框所囿,一则不忍心看到坐的板凳十年苦的孩子在考场上那种大厦将倾、宇宙将陷的紧张惶恐的神情。
又到一年高考时,端午逢高考,本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正是有了这份巧合,所以就催生出很多极富中国特色的,鲜明地表现普罗大众心理的猜想与衍说。从端午所蕴涵的文化意蕴看,自屈子纵身汨罗江,就为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思,烙下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屈子为了追随自己的信仰,自己心中的道而选择了与尘世的诀别。行吟汨罗江畔,无人倾听自己述说内心的烦恼,更没有人理解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格。当孤独与悲愤长时间淤积于胸,纵使呐喊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但除了鱼虾偶尔与自己互动,再也没有什么香草美人的出现。在一切怀想化为一朵白云在苍穹慢慢散去之后,“这先生畅好是胡来,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文人的执拗,以及对自己心中之道的坚守,屈原没有选择“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的逃避与苟且。于是,世界文化长廊里留下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屈原;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淘洗出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在全民总动员,举国上下迎高考的时节,三闾大夫会在遥远的天际为那些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挥洒汗水,以书写华美的青春诗篇的学子赠送一只如椽大笔,在考场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美好的心理期许不单单是个人的狭隘之思,更带有普世性的意义。乘坐青春的专列,疾驰在广袤的原野。作为一位旅者,不应该错过沿途的风景,愉悦身心是应有之义。因为,对每一个来说都没有机会买到返程的车票。青春正当时,正是尔辈努力季。在该努力的时候,当拥有拼搏的平台和机会,就应该表现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勇毅。几十年的时光对呱呱坠地之人而言是漫长的,因为在他们面前一切都是新的;对处在懵懂年龄之人来说充满太多的困惑,因为在他们的周遭充满太多的诱惑,因为他们需要的太多,因为他们满怀憧憬在现实中又很难实现,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明辨是非的能力。当这些叠加在一起时,除了彷徨,更多的就是苦闷;在垂垂老矣之时,纵使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境,往往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走进教室,就意味着封闭而单调的生活之门被打开。一袭微风过处不仅仅是身体的凉爽,更应该有心灵的透彻。翻开第一页书,展现在面前的是与生活和现实不一样的世界。从那时起,因为有了新的名字——学生,也就多了一份职业和身份。家庭中的孩子,延续的是父母的血脉,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学校中的学生,就有了职业的责任;社会的小公民,还要有社会的担当。角色的不同,生活的时空不同,对人生附加的意义就不一样。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三重角色所处的地位就不同,所关注的点也不一样。进入学生时代,在现有的生存境遇中,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生活的主旋律;成绩排名占据主导位置。也许正是由于被附加上这种特殊的社会意涵,学生时代的生活只能由原先的立体多元而丰富变得单一平面而枯燥。不论是从家庭的层面,还是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叩击耳膜最多的话可能就是“人生能有几次搏,今日不搏待何时”的叮咛。诚然,在这个社会分层日益严重的时代,如果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老祖宗的“学而优则仕”的遗训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不管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内在的自我定位,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始终占据思想的主导,而且似一把隐形的利刃逼仄着你往前走。即使不堪重负,但也不可能停止急行的步履。今日不努力,嗟叹后半生;现在的吃苦,是为了后半生少吃苦,甚至不吃苦。这些话看似带有刺鼻的功利性,但在功利至上的时代,它们还是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的。也正是在这些催人奋进的至理名言的砥砺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为很多人信奉的箴言。抛开实利性的价值不说,单就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言,在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并尽其所能地争取少留遗憾,乃至不留遗憾是最基本的。身为职业人,坚守自己的职业,精耕于自己的职业,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而且是能够做的。至于结果怎么样,有时候真的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是对自己做好的交待;不错过可能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是丰盈自己人生的有利辅助。
人的成长是过程性的耕耘。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加关键。有了过程的精耕细作,就可能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疏于过程的经营,很难得到应有的馈赠.“业精于勤荒于嬉”,此理何时都有启迪的意义。每一个人生的节点都会面临不同形式的挑战,不同形式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当在该尽力的时候尽力,该拼搏的时候拼搏,不论是什么样的考试,都可以坦然应对。高考是在人生的黄金期面临的一次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考试,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和人生的成色。正是由于被加塞上如此重要的价值,所以凡是与高考有关的相关方在高考来临之际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的诚惶诚恐的惊惧感,局外人如此,当事方更不例外。既然是选拔,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少不了“优胜劣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一个独木桥,幸运者可以一路高歌;失意者只能泪洒疆场。不论是顺逆,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上帝为你关起一扇门,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子。”在上帝已经死了的年代,这句话仍然具有一定的框定力,因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没有永远的成功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隘口,学会给自己“减刑”,不要太纠结于边边角角的东西,不要太纠缠于结果。轻装上阵,也许就有云卷云舒的胜景,就会有别样的精彩。(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