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找到自己的能力区,不断坚持的做下去……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由于网络不断更新,娱乐活动五花八门,自由时间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们失控了。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虽然开始会很舒服,但很快,我们就会迷失在众多选项中——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速成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所以只要我们遵循匹配规律,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那么我们注定可以持续成长,重塑自己。
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图5-2所示,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图5-2 阅读金字塔
当前有很多听书产品,读书达人用十几分钟解读一本书,假设我们一天听一本,一年就能听300多本,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好一点的情况是读原书,但若是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还有一类人的数量也不少。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全书的知识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试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无从下笔。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教”是最好的“学”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吃的苦苦中,方为人上人。
改进深度学习方法
1.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2.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3.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的好处
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3.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