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些天报名参加了永澄老师的精品活动——掌控每一天,掌控每一天开始的任务有一个自我介绍,其中有一项是要给自己添加三个标签。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先来聊聊标签。
标签
对于标签,我很少给自己贴标签,一来一直隐隐觉得标签会限制人的思维,继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二来长期未对自己做好定位,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鲜明的标签可以添加。但任务在,自然要完成。我的做法很简单,先看别人的标签,然后学习给自己添加标签。
大家的标签很多类型,五花八门的。
比如说,永澄老师写的个人成长导师,自我管理系统构建专家,生涯发展规划,咨询师,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创始人。
丁洁哥写的:志愿者、摄影师、UP+;
Iris妹子写的:萌妹子(是真的萌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执行者,温柔体贴、敏感脆弱的小媳妇
也有写成:认真、客观等;
还有写成:拖延者患者等
第一次接触标签这个概念应该是QQ上出来的标签,其后我知道微博也有标签。因为一直比较拒绝这个标签,所以一直也没怎么使用,这次遇到了不可回避的时候,我总是得去思考和处理的。于是梳理了一些资料,做了简单的整理。
关于标签的定义与分类,这里就不做讨论了。这里我主要就标签的作用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标签的作用:
1.首先,标签可以用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或者简单的说,别人可以通过你的标签判断自身的兴趣是否和你一致,继而选择是否和你这个人进一步的发展关系。
2.其次标签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工具。
所以,我觉得对自己的标签的书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客观的评价自己;
只有当你客观的评价了自己以后,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才是比较负责人的标签。
2.找出自己的最突出的特征;
标签是用来向外展示自己的,将自己最强的标签展示出来又助于我们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3.尽量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正标签;
我们往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或容易自怨自艾的因某些负标签和这群人抱团,但长期与这群人在一起是永远不会让自己得到改变和提高的。
在学习并借鉴了大家的标签以后,我也给自己上了三个标签,也就是大家在这里看到的。
永澄老师最近的我一定能活动,也有个给自己的能力贴标签的任务,关于课程中给能力贴标签,需要大家从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才干,合称能力三核)来给对方贴标签。很多人发给我让我给ta贴标签,我几乎都是拒绝的。一来是因为自己与对方并不熟悉,在自己能力与眼见都不够格的情况下对于别人乱加点评,不是我应该做的;二来我一般只会对别人的才干部分的能力做一下点评,因为关于这一部分作为助教的我还是可以通过你的课堂表现以及你的成就日记的展现大致能够感受到的 。因此,我总觉得对于能力标签,你最好还是找你工作上/生活上对你比较熟知比较靠谱的小伙伴来帮助你完善,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的。
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话题——能力三核。
能力三核
第一次接触到能力三核是在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里,我不知道关于能力三核这个概念是不是他首次提出,不过后来我在读外国人写的那本《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职场规划必读书的时候,也看到迁移的能力等观点。我们不用管谁前谁后,因为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东西厉害的时候,是在永澄老师一次分享会上,我向永澄老师提出的一次问题:如何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当我提问完这个问题,永澄老师耐心的回答我说,能力分为三个部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以前我看书是多么的像五柳先生啊。而且我一直对古典老师的书不是特别喜欢,感觉他的书很多都是在谈术,落地方面谈的比较少,当然人家如果都谈了,新精英也就不用开了,哈哈。
连续追了三次的我一定能课程,做了两期的助教,在这一期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写成就日记的时候几乎弄不清这三个概念的时候,这让我怀疑你们这些同学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课。
话说回来,既然自己的标签中有个人能力管理永澄老师铁杆助教,势必有必要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了。
看得出来,大家对将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才干基本是认可的,接下来我们逐条分析知识、技能和才干。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摘自《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当然,我们简单的归纳总结得出的结果是:
知识可能是一个名词;
技能可能会是一个由动词而得来的;
才干可能会是一个形容词来表示。
哦,对了这点永澄老师上课应该提到了,如果没有提到,请再回去听一遍录音吧。我印象中小地主和道同学的能力标签麦客表单应该是有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三核中知识最易习得。一般通过学习得到的,并常常通过证书等外化;
三核中技能一般是要通过训练而得出,技能以熟不熟练作为判断标准;
三核中才干一般需要一点点的积累;
越往下走,越容易迁移。比如说才干就是比较容易迁移的能力;
越往上走,越不容易迁移。比如说会计就比较难跨度到产品经理。
但越往上越容易学到。比如某某知识,你就比较容易学习到。
而越往下越不容易学习到。比如说,和道同学的闷骚的,ETer的幽默的、爱显摆的等。
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
比如说做菜,
1.知识:菜谱知识,食物搭配知识;
2.技能:刀工技能
3.才干:耐心的
如果你还是云里雾里,请接着往下看。
我们还是拿读书来举例吧,关于这点2期我一定能活动的药山哥也在上上次的周日读书沙龙中有所提及,他在分享中提到了以前书籍较少,谁有能力主要拼的就是谁读的书比较多,简单的讲其实拼的是记忆力。谁的记忆力强,谁知道的知识多,谁的阅读量大,就可以打败很多人。
而如今,书籍越来越多,此时,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真正的好书来读,如何更加高效的阅读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这时,我们拼的不在是知识面,而拼的是搜索技能、快速选书的技能、快速读懂一本书的技能,你会发现这时候的能力竞争由知识层面一下子上升到技能层面。
当然,能力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才干的竞争,不过,在你没有做好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情况下,盲目只追求才干的培养往往会走火入魔。切记切记!!!
才干,这种能力是比较容易迁移的,比如说,我在做助教的时候比较认真、仔细,这种能力就比较容易迁移到做其他事情上面,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往往也会这样。
值得一提是,如何将技能转化为才干这是一个很牛的话题。当一个能力,你真的融会贯通了后,你会将这个技能转换为某种才干,自然而然的使出来。内外为本能的能力是一种很强大的功力。古典老师在他的书里用张无忌学太极剑的栗子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能力。忽然觉得金庸老先生的经典武侠之所以这么的经久不衰,是因为他在很多年前似乎就明白了其中的奥义。
以上就是我再读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能力三核,并且重听永澄老师我一定能(关于个人能力发展)的课程录音时候,重新梳理而得到的一点点小小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