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是中华医药的源头。《黄帝内经》共有五十四篇,其中《素问》三篇、《灵枢》二篇、《素问注》二篇、《灵枢注》二篇。其内容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医之道,必本于内”的说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上医”的治病方法及防病理念等,都为后世医家所重视。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一:顺四时《黄帝内经》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曰早服,循墙而走,以散火气”;“秋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四时之序的顺时养生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时变化之时,气候也随之而变,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根据季节的不同养生原则也有所区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春夏之养生原则。春主生发、长养、精神的特点是:顺应阳气自然升发的特点。“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是秋冬之养生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等都说明了夏季的养生原则是以补阳为主。

二:节饮食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饮食有如下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举痛论》“五味入口,藏于胃;胃多食则伤神;神伤则眠不安;眠不安则气结。气结则百病生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即精神内守;“饮食自倍”即饮食过量;“胃多食则伤神”即饮食过量;“肥甘厚味”即摄入过量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等;“甘以缓之”即食用过多的甜食。可见《黄帝内经》提倡节制饮食、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其中不少观点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展。

三:调精神精神调摄,是指保持精神、情志的良好状态,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黄帝内经》对精神调摄的要求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时还要求做到“不妄作劳”、“动静有常”、“起居有时”,并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1.恬淡虚无:就是要保持精神安宁、心境平和,以达到养神的目的。要求做到“无失道之心”,即以清静无为、无欲无求的心态对待一切。2.精神内守:就是要保持精神内守,达到意守丹田。意思是说,要使精气旺盛而不耗散,使脏腑机能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必须保持精神安静、恬淡虚无、心志勿扰等。要做到这些就要做到“志意安闲”。3.起居有时:就是要使生活起居有常。要求做到按时起卧、饮食有节、运动适度等。具体内容有:按时起床;定时进食;按时睡眠等。

四:避风寒《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避风寒”就成了人们防病养生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随时注意防风、保暖和保护肌肤,以防止风寒的侵袭。《黄帝内经》主张“法于阴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调养,要避风寒,避风邪,应时而养。《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谓草始萌……夜卧早起……此春气之应”。又指出:“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夏养阳”。《黄帝内经》还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等养生原则。这些养生原则符合春天生发的特点和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总之《黄帝内经》主张春季养生应顺应自然以养生为本。

五:慎起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治未病者,必先治其身,而后治其身之所自生。”意思是说,在治疗疾病之前,必须先预防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平时的起居生活。“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夜卧早起”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养生原则。《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意思是说,养生要顺应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不妄作劳”就是不要过分劳累;“起居有常”就是不要过度劳累;“不妄作劳”就是不要过度劳累。《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提出了“夜卧早起”的养生方法。其基本要求是:①夜卧早起:晚上睡觉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穿衣适当:衣服穿着要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③动静适宜:起床要早,起床后活动宜适量;

六:和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胜忧,乐胜怒,寒胜热,暑胜湿,此五脏应四时也。”怒伤肝:中医认为,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风内动是主要病因。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中医认为“喜伤心”的原因为:喜为心之志,忧伤肺、恐伤肾。“喜乐无泄之性”,“劳伤脾胃”。怒伤脾:怒是由肝所主之情志。喜伤心:《素问·举痛论》说:“喜伤心”的原因为:“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过喜伤心、过忧易伤、过怒易伤、过喜易伤、过悲易伤、过怒易伤等七情所致的精神疾患都属于中医“七情内伤”范畴。因七情内伤而致的疾病很多,如《素问·本病论》说:“五脏皆有贼邪,贼之所凑,其气必虚”。又如《灵枢·百病始生》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