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非洲两百年》05非洲第一代领导人的不同道路

十行采集:

1.对外政策的强硬和对内政策的失误,让恩克鲁玛于1966年下台。

不仅是加纳,任何一个刚独立的国家都习惯于加强政府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结果经济没有发展上去,反而造成了腐败的出现。

2.刚刚独立的非洲,最迫切的不是变革,而是维持稳定。

要想完全不衰退是不现实的。政治家们能做的,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让本国人能够尽快接手政局。

3.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就是在和赞比亚领袖卡翁达谈话时首次提出的。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援助非洲的早期标本工程,于1976年建成通车。

4.一战后德国把坦噶尼喀转手给了英国。桑给巴尔则一直由苏丹统治,也间接从属于英国。1964年两国合并,坦桑尼亚就是由Tanganyika和Zanzibar构成。

5.首先要普及基本教育。当基本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追求多元化,这也许是尼雷尔执政坦桑尼亚摸索出来的最大经验。

由于尼雷尔和卡翁达的胸襟,坦赞两国保持了难得的和平,即便它们经历过波折,却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势。

6.东非的肯尼亚永远处于混乱之中,却又总是能保持最基本的秩序,不发生动乱。它是非洲国家发展最自然的样本。

如果一个国家在独立后没有陷入内战、政变和外来入侵,也没有发生分裂,那么就有可能变成另一个肯尼亚。

7.1964年独立后,肯尼亚国父肯雅塔没有表现出丝毫雄心壮志,更没有对英国或资本主义表现出深仇大恨。他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和放任自由主义,没有闭关锁国。在外交上则保持中立。

8.西非的几内亚与肯尼亚形成鲜明对比,从独立开始,领导人塞古·杜尔就实行闭关锁国,延续多届政府,直到2010年。结局就是经济不断滑落,人民难以温饱。

9.塞内加尔的桑戈尔和科特迪瓦的博瓦尼是一对现实主义者,他们独立后也与宗主国保持紧密联系。这保持了经济的连续性,但后果是经济无法独立。

10.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大都是泛非主义者,认为非洲各国必须齐心协力对付世界上的强权。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但这种“泛”大多有形无实,每个国家都各打自己的算盘,最终走向了更加分裂,而不是联合。


一行精华:

刚刚独立的非洲,最迫切的不是变革,而是维持稳定。

首先要普及基本教育。当基本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追求多元化。


触动,反思,改变:

非洲第一代领导人,大多是在奋力抗争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国家独立了。这种从乱到治的转变,如果时间太短,就如同拔河角力中对方突然松手一样,很容易“闪到腰”。

非洲各国的历史证明了,能在这张试卷上获得高分的第一代领导人基本没有。而要拿到及格分,则必须做出两道大题:维持稳定和普及教育。

否则,无论心有多高,理想有多美好,残酷的现实一定会让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无论你过去的斗争史有多辉煌。

更何况,非洲各国的发展也时刻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美国崛起,美苏冷战,这些变化下的牺牲品,很多都在非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