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果园摘果,两个小时忙活下来,七棵果树的果实尽数归筐,满满当当两箩半。回到家,一家人围坐一圈,挑挑拣拣,按大小、品相分好类,又把开裂的果子逐一剥去外壳。今年的果子,真心好——颗颗饱满圆润,用“开果神器”轻轻一压,脆壳应声而裂,露出里头雪白娇嫩的果肉,入口嫩滑清香,回味微甘,满嘴生香。

无论带壳还是去壳的果实,捧在手心都是沉甸甸的,压得掌心发暖。家婆捡起几个个头稍小的,笑着说:“开一下看看小的果肉长得怎么样?”一剥开,依旧是饱满洁白的果仁,毫无干瘪瑕疵。我们一边忙活一边赞不绝口:“果靓!果靓!”话一出口,又忍不住笑自己像极了“王婆卖瓜”。可这瓜,本就甜得有底气——今年的收成,确实喜人。

更让人期待的是,明天还要把剩下的果树全部摘完,最终的总重量尚未揭晓,但光是眼下这两箩半,已足够让人心头滚烫。
这两亩地,曾种过砂糖橘。2017年,因砂糖橘老化,收成越来越少,我们只好忍痛弃耕,荒了三四年。野草疯长,土地闲置,看着实在可惜。正琢磨着改种什么,恰逢岑溪兴起夏威夷果种植潮。听说这果子管理省心,没有砂糖橘那么操心累人。种砂糖橘每个月都要施肥打药、防虫保果,一年到头无论雨天还是暑天都要呆在果园里,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家人一合计:种吧!它不催你,不扰你,静悄悄地长,稳稳当当地收。
说干就干。请来勾机挖掉砂糖橘的树根,翻土开坑,施足基肥,又专程去岑溪水汶镇选了优质树苗栽下。头三年,果真如人所说——除草、施肥、修剪、偶尔喷药,干活轻松,节奏从容,比起当年种砂糖橘的“全年无休”,简直是天壤之别。











到了第四年,果树开始挂果。春天一到,满园花开,粉、白两色的花成串成串缀满枝头,风一吹,如云似雪,香气浮动。我站在树下仰头看,心里盘算:这一树花,哪怕坐果一半,也得收五十斤吧?谁知几场春雨过后,花落满地,残红化成春泥,最终挂住的果寥寥无几。那年,只收了两桶果,捧在手里轻飘飘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第二年,我们学乖了,早早喷药保花保果。但也就喷了一次药,便不再喷了。到了秋天,果子虽多,每一粒都是轻飘飘的,剥开一看,果仁干瘪,夹有虫眼,香气全无。收完果,我特意去镇上找农艺师小宋聊了许久。他听完直摇头:“光靠蛮干不行,得讲科学。”他拍着胸脯说:“明年我来指导你们。”
从此,小宋成了我家果园的常客。他亲自指导修剪枝条,讲究通风透光;施肥分阶段,氮磷钾精准配比;病虫害防治,讲究时机与药剂搭配;保花保果,更是掐准花期、气候、营养三重节点。只要得空,他就来园里转,看看新叶长势,摸摸土壤湿度,叮嘱我们:“该保花了。”“该追肥了。”“叶背有虫,得打药了。”
今年,果园终于迎来了真正的丰收。



如今的乡村田野里,无人机在果园上空盘旋喷药,精准高效;诱虫灯夜里亮起,物理防虫不留死角;水肥一体化系统缓缓滴灌,土地不再干渴。这一切,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守望,而是科学种养的从容。
捧着这沉甸甸的果实,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不只是种下几棵树、养几头畜,它靠的是科学,靠的是技术,靠的是像小宋这样扎根乡土、懂农业、爱农村的技术型人才。人才,才是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钥匙。
这一季的夏威夷果,不仅压弯了枝头,也压实了我们对土地的信心。沉甸甸的,不只是果实,更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