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阅读上海犹太母亲沙拉培养富豪的手记《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文章中一些教育孩子的做法和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
作者沙拉借鉴了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精华,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女,不到30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这是一部怎样将子女培养成亿万富豪的教育手记呢?作者的哪些教育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沙拉在书中写到:“家庭教育的比拼,拼的不仅仅是家长的体力、劳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观念!观念错了,满盘皆输。为了不辜负我们作为家长的这个光荣使命,就让我们从理念的变革开始。机会永远属于早做准备的人,孩子未来的人生,也许就从我们改变家教理念那天开始!”
具体要改变哪些教育理念呢?
一.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是生存技能。很多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长大后根本不用担心能否在社会上生存,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意味着将来能过上体面的好日子。所以“取得好成绩”就是生存技能。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要,毕竟高考仍旧最公平的一种竞争手段。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在校期间确实如此,考试成绩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可当孩子长大成人,需要离开学校去适应现实生活时,问题就出来了。
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常常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跟不上这个瞬息万变,月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
“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统领企业发展的CEO,CEO专业的启蒙是从家庭开始的,并不是上了管理学院再学的……现实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这些技能有的不是学校教的,那没学过的孩子就会很吃亏。”——沙拉
作者的儿子不到30岁就实现了自己许下的梦想,并跻身为世界富豪,这些成功并不是观音保佑他的,也不是偶然碰上的,更不是单靠学习成绩取得的,而是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生存教育起了关键作用的结果。
二.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可有可无,其实是明显的误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沙拉学习和借鉴了以色列父母的教育经验,经常让孩子参加各种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如让儿子每天帮她在市场里出售春卷等。
“家庭是培养孩子CEO管理能力的最有效基地。”——沙拉
在教育问题上,犹太家长抛弃了很多浮华的东西,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直捣教育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数千年来,犹太人一直把生存教育作为教育的宗旨。
以色列家长不会把生存教育的职责推给学校。他们会通过反反复的练习,在家庭中让孩子得到有偿生活机制教育。父母们会为孩子列一个家庭杂务和日常事务的工作清单,每件工作价值一定数额的金钱,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选择完成,完成后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做法对于任何孩子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效果更加明显。
在这个机制的运行下,每个孩子都比父母想象的更能干,更有时间意识、财富意识、责任意识。以色列有的家庭也是独生子女,如果孩子不愿意承担他可以承担的家务,父母们不会姑息纵容他,会跟他斗智斗勇,比如邀请邻居家、朋友家的孩子或者他的同学来做这件事,把这份劳动所得让其他小朋友光荣地赚取。
“以色列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这样,把孩子放之四海,也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问题。而我们很多培养出`啃老族’的中国家长输就输在家务问题上。他们总觉得自己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的嫩葱小手沾上阳春水,舍不得占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殊不知家务教育是一个孩子生存能力的起步教育。犹太教育学家总结说:缺乏家务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以下几种不良的行为表现:
动手能力弱,眼高手低;依赖性强,缺少自主性;不懂的劳动成果的不易,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没有同情心。”——沙拉
相比中国妈妈带带着孩子远离厨房,犹太母亲更鼓励孩子走进厨房,他们认为:人要生存必须要有物质基础,而吃饭则是基础的基础。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可以让他们更加感到自己是可以被信赖、被依靠的,对培养他们的安全感、自信心、独立性都有帮助。
不仅是犹太妈妈,日本还开设了很多家“亲子料理教室”,一次大约可以容纳六户人家一起学习。小孩子们在父母的指导下,拿起菜刀,按照大人的指导学习烹调。比如让孩子学会怎样打鸡蛋才能避免蛋壳不掉进碗里,不能用肥皂清洗小海贝等。淘米洗菜、切菜,孩子们穿着小围裙,戴着小袖套,在家长的亲手把持下,一点点把胡萝卜切成丝。
做家务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锻炼。犹太家长鼓励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比如收拾整理个人的床,倒掉废纸篓里的垃圾,打扫房间的卫生,洗衣服,给草坪除草等。
“一个连自己衣食住行都管不好的孩子,你怎么能指望他长大后有能力管好自己和企业员工的命运呢?”——沙拉
犹太父母认为孩子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责任让家中保持整洁。同时犹太父母还认为,让孩子承揽一部分家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可以增强爱的凝聚力。
三.爱孩子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是错误的观念。
建议父母用正确、恰当、有效、科学、智慧的方法爱孩子。
“爱孩子并不是看你能给他多少锦衣玉食,而是看你能不能发掘他的生存技能和素质。”——沙拉
沙拉的儿子辉辉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上海滩有名的钻石小犹太,再到年轻的世界富豪,告诉大家成为富翁的秘密,不是让父母们刻意的把孩子培养成富翁,而是想让天下父母们都知道:如何爱孩子?
父母如果只给了孩子房子、车子,这也许能让他少奋斗几年,但是他们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能力,他们也感受不到创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自己积累是多么开心的事情,这样做父母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战斗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没有练就足够的生存技能,缺乏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站稳教跟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意思是:“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爱孩子就要从孩子长远利益着手,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现在。
爱孩子就要正确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
“国内近年来流行素质教育,可惜的是,没有主心骨的家长把孩子把音乐、美术、武术、书法错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在为人处事、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才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的必要素质。这种素质品牌学校、高级辅导班都没有精力和义务去培养,只有那双推动摇篮的父母之手,才能给孩子这份成长的礼物。”——沙拉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的部分感悟和体会,但愿对每位家长有启发和帮助(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读完了2/3)。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