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赞同斯大林的“目的和手段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与达到这一目的手段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只有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常增长的需要。生产的发展刺激消费的增长,造成群众的新的需要。消费的增长,购买力的增长,反过来又影响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把生产推向前进,造成对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产品的需要的不断扩大,排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如何起作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而经济政策则是依据这些规律,制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套具体措施。由于经济政策偏重于历史叙述,因而理论性很差,不可能使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
2,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①社会主义劳动已经根本改变了它的性质,但还没有达到能够保证按需要分配的那种生产水平。②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经济核算方法的基础。③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在社会经济性质方面存在着差别,这是从两种所有制形式产生出来的。工人在国营企业中劳动,集体农庄庄员在集体农庄公共经济中劳动的社会性质不同,就必须采取货币形式计算。④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保留着熟练劳动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⑤各部门各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不同,劳动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的程度不同,一个工作者一小时的劳动不等于另一个工作者一小时的劳动。【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之间就要发生交换】【1951年经济讨论会后,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接受了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立场,批评在国营经济范围内流通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国家同社会成员间的交换的商品的性质:国家通过国营商店把个人消费的商品卖给社会成员,实现了产品所有权的更替】【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统治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固然决定了经济规律不是作为统治着人们的自发势力,但是,并不能由此而说社会主义经济中没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领导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自发地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范畴,如实行计划领导时考虑价值规律、商品货币关系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规定计划价格时利用着价值规律、物质关怀原则必须主要以货币形式实现】
3,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关系的基础是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是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中确信没有贸易和货币流通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应该批判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上的两种极端态度,即一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另一种是主张给予市场和价值规律无限发挥作用的自由。【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计划性有哪些形式,计划中行政因素和经济因素各占多大比例都可以争论,但恰恰是社会主义的计划性,而不是市场的自发调节,才是新经济关系的自然产物。】
4,经济改革的实际内容:经济理论的任务就是分析商品生产的流通在社会主义关系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关系的基础是两种形式的公有制以及消费品个人所有制。不能把社会主义的商品关系局限在国营企业同集体农庄的关系内,局限在消费品流通领域,而把国营经济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排除于商品之外。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起调节作用,但它同时受到几种社会主义特殊经济规律(如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等)的作用的限制。实行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把集中计划同利用商品关系结合起来(在集中计划领导的同时,给企业以解决生产、产品销售的自主权。在加强利润刺激作用的同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在企业中建立发展生产基金和物质鼓励基金。利用价值规律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对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制,对那些生产搞得好的单位在贷款上给予优惠。在价格政策上除国家规定的价格外,在一定情况下给予有些单位根据市场行情、季节性、当地条件以及其他情况自主地规定价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