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赫鲁晓夫发动了批判个人崇拜的运动,这使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解冻”,从而推动了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新研究和讨论,使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内容和观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经济数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关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展的统计研究;二是宏观经济模型;三是消费需求模型。
经济学家们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局限性以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探讨了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途径,特别是探讨以新的经济体制代替旧的经济体制的途径、政策措施,从而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理论发展的特点:破得多、立得少的理论格局不利于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学派的许多理论观点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经过研究和讨论又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不少理论禁区和陈旧的公式化观念受到了冲击,使苏联经济理论界异常活跃;很少采用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效用分析的分析方法,而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力求系统化、完整化。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把经济规律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更加讲究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新的理论问题:过渡时期到底完结了没有?社会主义建成了没有?新的历史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斯大林观点:1936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后,就宣布阶级已经消灭,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已经建成,苏联已进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问题:当时的苏联尚未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都还只是公有制的初级形式);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具备超过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当时的苏联还没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工农差别);由于当时苏联还存在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所以,还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完全的“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意识形态方面还存在不少资本主义的东西和封建主义的传统势力。
赫鲁晓夫:“建立共产主义”论【坚持认为苏联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他还强调:发达社会主义的许多问题还刚刚提出,还有待于深入探讨。“社会生产规模、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深刻变化”“强大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和高度的生产力水平”“工农联盟有了发展”“同知识分子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一致更加巩固”“苏联成了全民国家”“基本上解决了各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拉平的任务”“保证了各民族在法律上、实际上的平等”“人的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列宁的指标: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②社会结构的高度完善(不仅要消灭阶级对抗,而且要消灭阶级差别);③上层建筑的高度成熟(苏联的政治制度缺少民主,人民不能当家做主,选举流于形式。公民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特别是民族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问题也很多,金钱万能、享乐至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等思想普遍发展。)】
安德罗波夫:“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强调“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战略意义,说“完善”的中心内容是要“克服弱点和困难,消除缺点以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更加巩固”】
戈尔巴乔夫:“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论【“完善社会主义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全盘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建立共产主义”论。抛弃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继承和发展了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1,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变革理论的演变:【在所有制概念的内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丰富的内容”。】【揭露全民所有制和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些弊端,强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去国家以社会的名义支配和管理社会主义财产,其结果是企业生产的产量和产品种类、价格形成、技术和社会政策以至每一个细节,都要由中央的或某些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来决定。一些学者认为,就公有制本身而言,它不能保证取得成就,而且在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发展生产力和掌握科学技术成就的道路上,不可能不出现障碍)。】【指出所有制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改革的中心是解决谁是全民财产真正主人的问题(使主要的生产资料变为全民的财产,人民只是取得了做主人的权力,这与成为真正的主人远不是一回事。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者能否和怎样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怎样像主人一样承担责任,能否获得应得的利益)。】【实行“两权分离”,为发展商品生产创造条件。所谓“两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的存在反映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全民所有制具有整体性。】【认为集体所有制不是“过时的”所有制形式,现阶段应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放宽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承认“个人所有”的地位。】【决定吸收外国资金,积极兴办合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关于所有制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松动
2,苏联市场理论的发展:从“自然经济论”到商品货币关系“新内容论”。【“新内容论”:商品生产的主体完全改变了:商品生产者已经不是分散的个体所有者,而是以全民所有制形式联合成统一的生产体系以及在本体系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者集体;商品生产者相互关系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有计划、有组织的联系代替了自发的市场关系(社会主义企业的产品转到消费者手里,是按照规定的计划价格投入市场,而不受市场所左右。企业之间不存在商品生产所固有的竞争关系,而是同志式的相互援助和合作关系);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价值形态,更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增加使用价值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以充分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是生产者活动的主要动机】【大多数苏联学者一方面强调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又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劳动直接社会性的特殊表现,是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发展的一种形式,不再具有自发性、无政府性等特征。基于这种认识,苏联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是有计划组织起来的、已经社会化了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切要素——价格、购买者的需求、商品供应——都要由计划来调节。”这样就把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全置于计划之下,根本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相当多的数量,如鲁缅采夫、查果洛夫等,他们的观点是苏联经济体制的观念化,代表着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正统派。】【为什么市场或价值规律不是社会生产的调节者:第一,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在于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就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以此来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比例分配。而在苏联,市场机制的主要因素,如商品和服务供给、产品的总量和结构、价格、税收和居民收入水平都是由国家在计划制度内确定的,供求平衡是靠计划调节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的自发波动而实现的。他们认为货币、价格、利润、借贷、经济核算等商品价值范畴,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工具,是服务于集中有计划领导国民经济的工具。第二,苏联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体,整个经济活动只能有一个调节中心,即国家计划是社会生产的直接调节者,是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最后观点:市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所固有的共同内容;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体制;市场能消除生产者的绝对垄断和专制,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力;市场可以使经济生活踏上民主化的轨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