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古诗文第27篇 杜甫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具体为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当时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

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好”字开头,赞美春雨的及时。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说春雨“知时节”,懂得在万物萌发的春天降临,满足了客观需要。这里的“知”字用得传神,把雨写活了,表现出春雨的善解人意。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表现春雨的“好”。诗人通过听觉感受,描绘出春雨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的情景。这里的“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表现出春雨的默默奉献和无私精神。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诗人看见的景象。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和田野都笼罩在乌云之下,只有江面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这两句诗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情景。诗人想象着第二天清晨,锦官城(成都)里将是繁花盛开,花朵因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这里的“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表现出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雨景、抒发情感、融入哲理,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等句子,既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诗歌还通过抒发情感的方式,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春夜喜雨》作为一首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敬畏之情,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诗歌还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怀。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命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