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杜甫《春夜喜雨》
赏读者:帆影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来到成都定居。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诗歌题目是“春夜喜雨”,纵观全诗,“春、夜、雨”齐全,唯独没有一个“喜”字,但“喜”是诗人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无处不在。喜,有“喜爱、喜欢”之意,更有“欢喜、喜悦”之意。此诗的“喜雨”,一是“喜欢春天的雨”,二是“因春雨降临而欢喜,而心情愉悦”。
那么,诗人是怎样巧妙地表达自己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和春雨降临时的欣喜之情的呢?不见“喜”字诗人笔下传递出来的“喜”藏在哪里呢?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笔者认为诗人笔触透着“喜”意的罅缝有许多,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诗人的“喜雨”之情。
第一,“喜雨”之情在脱口而出的赞美中。
诗人开篇就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为什么好呢?首联说因为它“知时节”,当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来了。一个“知”把春雨拟人化,生动传神,也足见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悄然降临,默默滋润万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仍然是用的拟人手法,“潜”、“润”、“细”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在夜间悄然而至,有意“润物”,无意讨“好”。诗人细致入微地写了春雨的“好”——知时节、润万物、无意讨“好”,对首句的“好雨”之赞充分诠释。洋溢着春雨的无比喜爱。诗人的“喜雨”之情也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也引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喜雨”之情在赏雨不寐的的陶醉中。
诗题“春夜喜雨”一个“夜”字,定格了诗人欣然提笔抒发喜雨之情是在夜晚。细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置身春雨悄然降临的某个夜晚,先是倾耳听雨,才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听觉体察;然后是举首望雨,才会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视觉画面;最后忍不住展开想象,想象明日清晨“晓看”之雨后美景。可见,春雨来临的夜晚,诗人欢喜得不能成眠,在屋子里静听细雨声,透过窗户欣赏夜色春雨中江船上闪烁的灯火,欢喜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穿越了时空,止不住地想象着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的美景。诗人对春雨的陶醉可见一斑,他在春夜赏雨不寐的过程中“喜雨”之情尽显。
第三,“喜雨”之情在细致入微的描绘中。
诗歌前两联赞春雨之好,并借听雨写春雨好之原因。后两联就夜色雨景和想象中的雨后清晨美景展开细致入微描绘,诗人笔下美丽的画面透着无比喜悦的感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乃诗人所见的眼前之景,画面一暗一明,以“云”暗写夜雨;借“火”衬托黑云,同时独明的江船之火也透着光亮与温暖,暗示着春雨之夜诗人的喜悦心情。正是这种喜悦,让诗人不禁遐想:待到天明雨霁,那雨水润湿的花丛,花儿该是何等的娇美红艳啊!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带着雨露沉甸甸的,娇羞地低头颔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红,指花,“红”下用“湿”字,借“花”衬“雨”,写出了想象中的雨后美景。后两联写景虚实结合,融情于景,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无论是眼前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诗人发自内心的“喜雨”之情都自然流淌在诗的意境之中。
第四,“喜雨”之情在律韵和谐的涵咏中。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对格律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杜诗代表了格律诗的最高成就。杜甫的律诗纵横肆意,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把律诗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春夜喜雨》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五律。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五言律诗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此五律属于仄起首句不押韵式规范正格。从对仗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特点一气写下,颈联对仗极工,展现了明暗对比的夜雨图景,末联自然带出想象中的喜出望外。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利于表达热烈而不冲动、醇厚深情而不奔放恣肆的情感。这样用韵,使诗人的“喜雨”之情更加绵长细腻,咏之令人久久回味深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