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特的思想光影里,完成一场精神半程马拉松


      清晨踏上跑道,同时我的耳机里叩开了萨特思维的门扉。这位集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戏剧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法国思想巨匠,曾毅然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其深邃的思想如暗夜灯塔,照亮我探寻自我认知的迷航之路。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初读这句箴言,像是被一束光突然刺破混沌——原来自我认知从不是简单的镜像反射,而是无数视角交织的复杂拼图。带着这份好奇深入阅读,我才惊觉萨特思想的浩瀚:他对虚无的阐释,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在《存在与虚无》中,他揭示适当的虚无感恰似心灵的留白,为反思与成长留出珍贵的腾挪空间。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景,东西方思想跨越时空,同样闪耀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奔跑中,萨特的哲学观点如清风拂过耳畔。“不要让历史束缚我们,而要让当下的选择操控历史”——这句话让我恍然惊觉,过去五年间那些被过往经历牵绊的时刻,是多么辜负当下的可能性。他还提醒我们,生活中那些僵死的标签正悄然禁锢着自由:直肠子的人会说出细腻的话,心思缜密者也会有失言时刻,就像我这个总被贴上“细腻”标签的人,偶尔也会言语莽撞。

        而“他人即地狱”的解读,更如醍醐灌顶。我们常单向理解这句话的锋芒,却忽略了它背后的相互作用——当他人用决定论的目光审视我们时,我们何尝不是在用同样的桎梏束缚对方?这种双向的凝视,恰恰消解了彼此的自由。

        哲学作为心理学的根源,萨特的思想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自由与包容。当我在跑道上反复咀嚼这些哲思时,命运似乎也在呼应这场精神之旅:晨跑路上,我相继遇见了人生中重要的引路人——那位77岁仍坚持锻炼的退休机械工程师,曾用鼓励话语点燃我跑步热情;小我两岁、志同道合的跑友,还有每日清晨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更意外的是,儿子一句不经意的“激将”,竟推动我完成了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本计划10公里的路程,在思想与现实的双重助力下,化作超越自我的里程碑。

        挑战半马成功后,在油菜花地里,我先自拍了一张,旁边锻炼的一位姐妹主动帮我拍了一张留念。

        或许这就是哲学的力量:它不仅存在于厚重的典籍中,更在晨跑时的喘息里,在突破极限的瞬间,悄然重塑着我们认知世界的维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