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完“矫正错误的3R”,今天就用上了。然而发现,道歉只是一个开始。
周日,蔻蔻的咳嗽开始好转。
下午有例牌的芭蕾和声乐课,但她说,下周二要同时考语文和数学,需要复习!并表示自己还在咳嗽,不适合上舞蹈课,也唱不出歌。本来打算想让她去上芭蕾课,看着她义正严辞的样子,我同意了。
吃晚饭前她要求看电视,一边看一边吃螃蟹,吃完已经七点多。她没有坐下来的意思,晃过来晃过去,说:“我什么也不想干……我只想做一只小鸟……或者一只小狗,多么幸福。”说着来撞我,我在洗碗,被她一撞有点烦,积压的情绪慢慢流露:“上次考语文的前晚你大哭,说没有复习,肯定考砸,还记得吗?”她满不在乎:“记得啊,怎么啦?”“那次考完以后,你说下次一定好好复习。下次已经来了,就在后天,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我开始了滔滔不绝,不记得具体说了什么,反正说了挺多。她听得一愣一愣的,也开始学习……我坐下来看书,快十点她都没挪窝。平静下来之后,我心里有一股内疚很快升起来,刚才虽然没大发脾气,但我知道话是伤人的。
我走过去说:“累了吧,就到这儿?”
“我把这点做完。”
在旁边等着她完成最后一题。我张开双臂对她说:“宝贝,妈妈需要一个拥抱!”
她走过来坐我腿上,我抱着她说:“累了吧?”
“是啊!”
“妈妈要跟你道歉。”
“为什么?”
“因为妈妈刚才跟你说了一些话,不太尊重你。”
“是吗?你说了什么,我根本没听。”她故意把头转向一边。
“没听吗?你把我屏蔽了?”我挠了挠她的咯吱窝。
“哈哈,是啊,你说这么多我根本不想听!”她咯咯地笑。
“哦,因为不想听,所以把我给屏蔽了。那我讲那些话时,你有什么感受呢?”我调出手机里的情绪脸谱给她看。
“我的感觉啊,有吃惊、无聊、厌烦、受伤、愤怒,就这些。”她挑出这些感受。
“当你有这些感受时,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想,你在骂人,虽然不带脏字,但你在骂我。”
“你说对了,妈妈确实骂你了,虽然我不带脏字,但我说了不尊重你的话,跟骂人差不多。所以你不想听我说话,对吗?”
她点点头。
“我要向你道歉,这些话让你难过。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妈妈有情绪,人在有情绪时说的话,意思会扭曲。比如我刚才说……,你不是那样的……所以你能原谅我吗?”
她听着,一边做鬼脸一边点点头。
我抱抱她:“谢谢你!”
“那我们都来想想,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沟通好一些?比如我这样说,你觉得怎么样,我们来玩一下。”
接着,我换了一种说话方式,重演刚才的一幕,聊得挺开心……
如果我不去道歉,这件事可以这样过去,孩子不会记仇。然而,我就不会知道,我曾不带脏字地骂她,这些话会伤到她,即使她自动屏蔽一些,我的话中伤人和否定她的那一部分,也可能会进入她的潜意识,形成她错误的信念或者创伤。自动屏蔽,也不是好事,习惯屏蔽了,会渐渐关闭和我之间的沟通通道——充耳不闻。
从错误目的上分析,她是希望得到我的关注,我只需要稍稍满足就可以,本不必小题大做,长篇大论。虽然事后做了矫正错误的步骤,但想一想依然觉得划不来。我比以前有进步,然而仍需继续修炼。
拖延是一种隐形的愤怒,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希望自己像小鸟,像小猫、小狗。”其实就是渴望自由自在,很正常的需求。虽然,完全的自由自在并不存在,我只能尽量看见,共情她的感受,尽可能让她释放。“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安慰。”
所以,即使有矫正错误的方法,道歉也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