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 君P 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 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 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 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 君还常常通着信,P 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
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 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赏析
第一段:关于冬天的意象有很多,作者第一句锁定他描写的冬天的意象——豆腐。第二句进一步说明这个冬天的豆腐,不是麻婆豆腐,而是白水煮豆腐。第三句,从“热腾腾的”顺势过渡到水“滚着”,作者不是写水开了,也不是写水沸了。而是形容水是“像好些鱼眼睛”,只有煮开了一阵的水,才能冒像鱼眼睛一样的泡。画面瞬间动了起来,豆腐在咕嘟咕嘟的冒着泡的水里煮着,嫩而滑。前三句都是在写豆腐,色彩只有豆腐的白和白水的清。从回忆中“热腾腾的”远景画面,切换到煮豆腐“嫩而滑”的特写镜头。第四句写煮豆腐用的炉具,“熏得乌黑乌黑”,色彩和豆腐的白形成强烈对比。
第五句,镜头切换到远景,画面是晚上的整个房间,作者用“老了”“阴暗”,此时的画面色调是暗沉的。点着的“洋灯”,成了阴沉画面的一点亮,视线从整个房间聚焦到“洋灯”的一个点。对“洋灯”用“虽”来强调了这个灯的亮度并不高,但是却是暖的色调,和整个房间的“阴暗”形成对比。视线从“洋灯”这个点,自然过渡到围着桌子坐的父亲与我们哥仨。
第七句是父亲动作的特写,“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 觑着眼睛”、“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这几个动词,一个疼爱孩子们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第八句写孩子们从“自己动手”到“坐享其成”,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和父亲的宠爱。接着作者直接说明对回忆的判断,“只是玩儿”。在此之前,作者都只是叙述与展现,到了此处,作者单刀直入,“只是玩儿”。单说一个“玩儿”还不够,还要加上“只是”,进一步强调吃“白水煮豆腐”这件事在作者印象中的概念,不是吃饭,而是像游戏一样的玩,和父亲、兄弟在一起的玩。这也理解了,冬天有很多可以说的画面和故事,作者独独选择“白水煮豆腐”这件事的缘由。接下来是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这个描写也是淡淡的,似乎很平常,但是感情却不寡淡。最后是儿时作者的特写镜头“眼巴巴望着”、“等着拿热气”还有“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小孩子盼的是热气里的豆腐,长大后的作者,回忆的是一个个画面,思念的是满满的父子亲情。
全段落用对比的手法。第一个对比是色彩的对比,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洋炉子”和炉子都是乌黑的,房子是阴暗的,调料是黑色的酱油,豆腐却是白色的,清水里透出来的白。画面很干净,突显出豆腐这一串起回忆的主形象。第二个对比是浓淡的对比,食物是白水煮豆腐,唯一的调料是酱油,这个食物味道清淡至极,可是亲情却是浓郁至深。第三个对比是冷热的对比,房间的冷是间接,是通过父亲说的“晚上冷”和豆腐的热气体现的,也正是这种外在环境的冷,更衬托出亲情的暖。
第二段:画面切换到作者和朋友在西湖划船,作者用“又是冬天”过渡。冬天夜晚的西湖,作者从视觉入手,意象有月亮和划子,从“月色真好”到“只有我们一只划子”,环境是孤寂的,但是因为有了朋友的陪伴,并不觉得孤单。接着写到风,作者并没有明写风到身上的感觉这种触觉,还是写视觉“软软的水波”、“ 一溜儿反光”,而这个视觉的描写,也说明了风是轻轻的柔柔的,从视觉入手,间接表达出触觉的感受。视觉焦点在“光照”引领下,从湖面的反光到山的影子,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意象都是在月光下的视觉,是一种朦胧安静的感觉,都是远景镜头。
接着视线转移到山下,聚焦到“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 镜头切换成近景,S君说话,可依旧是很安静,作者“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在微笑。视觉转变成听觉,只有“均匀的桨声”,三人之间有一搭没一搭的互动,更显出朋友间的真情实感。人和人之间也只有很舒服的、完全信任的恬适的关系,才可以在周围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不会感觉尴尬和局促,反而“快睡着了”。
随着船夫的问话,作者他们也由湖中船上转移到了寺里。这里视觉感受是“灯烛辉煌”,听觉是“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这和船上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佛婆念佛寄托人们的美好心愿,但就像一场梦。这场梦是“醒了”,与作者前几句“渐渐地快睡着了”形成呼应。这场梦醒了,镜头切换到十年后,S君常通信,P君已经没有消息了。
这一段主要是用视觉和听觉牵引读者对冬天晚上友人们西湖泛舟画面进行想象,十多年前的朋友,十多年后却有的已经没了联系,也只能唏嘘感慨了。
第三段:画面切换到台州,一家四口在一起过的冬天。作者以视觉为切入点,“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有一点灯光,少极了拿着火把,天上一两只鸟影。这些视觉意象都在说一个字——空。接着作者切换到听觉,更进一步突显出空,“路上有人说话”明明就在窗外,“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也只有空到什么都没有,才能把近在窗外的声音听的是远风送来的。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把画面从对台州的印象,拉近到了家里。家里妻“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里的“守”和空形成对比呼应,为读者留了一个四周空无一物,只有一家四口团在一起的画面。紧接着是一个特写镜头,“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这就像是一张照片的定格,定在了妻“微笑的影子”。结尾,作者的妻子去世快四年了,作者对她的思念 从“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表现出来,就像拿着一张老照片反复端详一样。
这一段的前半段用视觉和听觉入手,反复在写台州的空,就像整个台州只有作者一家四口一样。这种外在环境的空,与家中母子三人微笑向着作者的实形成对比。当作者把画面拉回到四年后的现在,才明白,这个空是作者心里的空。作者写出了一个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留下的那个,心里感觉被掏空了的感觉。就像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茫茫。
全文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了三个画面,分别对应亲情、友情、爱情,作者的孤独的感情逐渐增强,到了最后,似乎世界只有作者一个人了。这种结构的安排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