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一直是父母最关注的话题,我们都想孩子能够很多朋友,会处理自己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当然也包括冲突,但孩子之间的冲突是我们大人关心最多的问题,怕自己孩子受委屈,怕自己孩子被打,更甚怕孩子被欺负,被“霸凌”,最近我家孩子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我带她出去几乎每天都会跟其他小朋友冲突,这个也是我这几天想最多的事情,下面我来讨论下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
1. 面对冲突家长的误区
前段带沐宝去公园玩滑滑梯,在她爬到滑梯的顶端,刚坐下准备滑下来时,被一个小哥哥猛推了一下,当时她的表情是一下子懵了,不知道为啥被推,我在下面看着直接哎呦了一声,很担心她直接被推下来,那个小哥哥妈妈立即制止了他再次想要推沐宝的举动,我就让沐宝滑下来了,还是一脸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当时心里就纠结的,怕孩子以后变得胆小懦弱,想要她反击回去,又怕她打不过又被推,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父母碰到我这样情况都是一样的想法。这个事一直搁在我心里,我当时回来跟队友讨论过,他跟我一样的疑惑,觉得老师不让孩子反击,以后会不会越来越懦弱?后来我上的游戏课刚好讲到这点,孩子的世界争抢,打架很多,但不是“欺负”,大部分都是在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低龄的孩子不会控制力量,也是在试探用那种方式跟人交际,教孩子“打回去”的做法,不仅没用,而且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如果他一直用这种方式反击,如果碰到比他力量大的孩子就会受伤,更不能交到朋友。
2. 区分欺负和霸凌
孩子之间的冲突类型;一是针对东西或事情的冲突,比如争吵,争抢,打架,这些一般发生在8岁孩子之前。二是针对人的冲突,比如捉弄,霸凌,就是对你这个人的攻击。我应该清楚的明白真正的危险是霸凌,这些一般发生在8岁以上的孩子,霸凌的行为目的,是要最大程度地给受害者造成心理的痛苦,并从中享受快感,因此霸凌不是随意攻击任何人的,而是会挑选遇到冲突急躁,容易情绪激动的同龄人去攻击,对付霸凌,重点放在事先的预防上而不是事后反击。
如何做到事先预防;就是让孩子早年面对冲突时能够镇定,冷静,而不是过度反应,情绪激动,孩子如何做到这些就是我们大人不要过度反应,就像上面的例子,沐宝在滑滑梯上被推,那个男孩嫌我家宝慢推她,这个就是对物的,孩子其实不觉得是怎样,我当时回去问我家沐宝,她都不记得别人推她了,没当回事的,我当时反应有点过度了,小年龄的孩子对社交冲突的感受,很多时候他们被哪个不确定,他需要通过父母的感受来学习“如何感受冲突”,如果父母每次碰到这种冲突都觉得自家孩子受委屈,自己孩子被欺负了,要跟另一个孩子理论,让孩子反击,时间长了自己孩子就会有一种“我总是被人欺负”受害者心理,这才是孩子将来面对冲突时,容易激动,无法从容面对进而可能成为真正的霸凌的对象。
3. 如何做第二只镇定的小鸡
游戏力II关于冲突害怕讲到过,一个小鸡由于听到声响,从而联想到各种害怕的事情,吓一直不敢动,当他观察到旁边的小鸡没啥变化正常走动时,它觉得自己安全了,就不觉得害怕了,我们父母就要做第二只镇定的小鸡,当孩子碰到害怕或者这种冲突时,他们看到我们的反应镇定自若,他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父母要知道每个孩子所谓的“被欺负”当下,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去替孩子讨公道,争输赢。我们所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让孩子拥有掌控感学会自主自保和表明立场比打回去更重要。
如何做到镇定自若,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小年龄之前的冲突就是对物不对人的,父母不要有受害者心态,这种冲突不会造成什么实质的伤害,在这些冲突中教会孩子如何解决,让孩子内心变得强大,都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吧,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都难免打架打输了,玩具被抢走了,这些难免的挫折,跟学走路摔跤摔疼了,性质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生气,一定会委屈,也一定会哭,我们大人一定要提供安慰,而不是把冲突放大,强化孩子的威武和愤怒。
小年龄的孩子我们可以在他碰到这类事情时,如果被打哭了,不要说没事没事,他们只是跟你玩,这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否定他的情绪,要正确的是接纳她的情绪,因为被推害怕了,伤心了,都要先直接肯定他的情绪,等他安静下来进行复盘,对刚开始的事件完整复述出来,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情景重现,就像沐宝昨天的冲突,我就让她扮演打的那个人,我扮演她,在这游戏中我说出她的心声,你不能打我,你这样不对的,再打我我不跟你玩了,这也是教她的解决方案,帮她找回掌控感,更小的孩子可以拿两个玩偶来扮演,说出你想告诉孩子的解决方案。对于内心力量感不足的孩子,就要多做做力量的游戏,让孩子做主,让他获得掌控感。
我们都说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如何表现孩子都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容易成为霸凌对象的孩子特征:容易在乎他人的评价,一点点评价就会引起他们骐达的情绪波动,朋友很少,这样的孩子有个同样容易焦虑的父母,孩子会吸收什么信息,取决于孩子内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人一次次互动形成的,内心强大来自于一件小事的互动,孩子“对外”与他人的社交关系正是“内部”与家人亲子关系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