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儿子二年级,和同事的女儿一个班。以前两人形影不离,最近不知怎么开始水火不容。儿子回来总是很生气地向我抱怨那个女孩,前几天还把她的杯子踩坏了,说女孩以前骂了他。我经常教育他要多看别人优点,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但这些话对他丝毫不起作用。儿子还说每次女孩向我告状,我总会批评他,却不批评那个女孩,好像那女孩是我女儿一样。我对他说:"你是我儿子,我当然爱你。她有自己的妈妈教育,不需要我来批评。"但这样说似乎也没起到作用。我想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谢谢啦!
答:三点反馈供您参考:
1. 在孩子有情绪时,讲道理是听不进去的。(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因为这时你们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里对话。对一个有情绪的人讲道理有点像对一个呛水快溺死的人说“来,我来教你怎么游泳…“——这个时候还是扔个游泳圈给对方比较靠谱吧?
让孩子情绪先稳定下来,他才有空间听进去你说的是什么。用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就是要先和孩子[共情] ——就是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心情。怎么做呢?一方面你可以从他的表情、言语、神态去做一些观察,然后做出你的描述,比如“我看到你鼻孔一扇一扇的,脸也红了,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另一方面你可以猜测下他内心里的感受,并和他核对——”是不是你觉得这很不公平、心里很委屈呀?“当你能做到和孩子共情,孩子会感觉到被你理解,会更信任你,并在你这里感到安全和支持,同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趋于平复。
2. 孩子受委屈,需要父母适当地“护犊子“。
不少父母很怕被贴上“护犊子”的标签,所以往往在孩子和他人发生冲突时,单方面地批评自己的孩子,甚至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站到了对方一边,因而内心产生更多的“孤单、委屈和不服气“。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孩子在述说和他人的冲突时都被你批评,时间长了他还会再向你讲他所遇到的事吗?这样的话你们的亲子关系又会如何呢?“护犊子”不是不辨是非地盲目袒护,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在意,所以在孩子倾述时,可以先不带主观评判地聆听,多带着好奇去问问题,而不只是批评讲道理。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认为她那样对你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你现在怎么看她呀?”“你希望怎么解决这件事呢?“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必要的时候再给予反馈和建议)。成长中,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3. 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
男孩和女孩的友谊从幼儿园到入学,可能也在面临着一个性别分化带来的心理影响(性别意识更清晰,同时还伴随着团体、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情况需要适应,因而在这样的“混乱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有别于之前的行为和情绪,所以还是建议父母更多通过观察、提问和沟通来了解孩子的内心,而非单纯讲道理。
(刊登于2017年3月18日《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