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康百万庄园里的两块匾

参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境内的康百万庄园。

这座庄园,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财富在康家流转承袭了十几代人的历史见证。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物内外,挂有很多书刻精美和寓意深刻的楹联与挂匾,还有很多好故事流传下来。

在庄园的一处厅堂里,有一幅手书字匾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康家第十七代传人康鸿猷在光绪年间所书的一幅字,后被装裱悬挂起来,匾文为:

人生在世聚散如灯光:

灯明满室温,灯灭一室凉;

贤者忽凋谢,此道不可长。

人生在世如灯光

这段匾文给人很多启发,尤其是“灯明满室温,灯灭一室凉”这一句,道尽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和生命的不确定性。

查询后得知这段文字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之手,原诗是蒲松龄哭祭自己的外甥兼良友赵晋石的祭文,康鸿猷稍作改动后手书出来,这也贴合了他对人生和自己家族命运起起伏伏的感慨。

蒲松龄所做原诗如下:

人生在世上,聚散如灯光:

灯明满座温,灯灭一室凉。

贤者忽凋谢,此道暗不彰!

晋石我良友,于情属渭阳。

西道每过从,欢喜罗酒浆。

谈心或促膝,论文时连床。

君时进直言,逆耳摘短长。

非是故刻责,期待原非常。

所愧身落拓,志失鬓已苍。

痛子闽南归,感瘴为痍创。

大为口腹累,一病遂膏盲。

前日埋黄土,我适丁大丧,

未得一临吊,西望心摧伤。

蒲松龄当时感慨“世道”(人生)不公,贤德的好友赵晋石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忆了两人在一起以及赵晋石病后的一些事情,并且为自己不能亲自去吊唁送别良友伤心不已。

蒲松龄一生都是潦倒穷困的,虽然在19岁时接连考取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但是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被选为贡生。后世对蒲松龄的了解,多半是因为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巅峰作品之一,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创作有很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以至于现在,《聊斋志异》的光辉都不曾有所减少,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给大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喜欢。

蒲松龄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加上他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探寻与流露,与现代社会的世人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才会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想来康鸿猷在写这幅字的时候,心里也已经对康家几百年的财富流转有了自己的预料。

果不其然,康家至十八代起走向全面败落,败落原因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时局和社会动荡有关,更与康家后来出现了不思进取吸食鸦片的颓废一代有关。

康百万庄园的祖宅上,还悬挂着一块用黄杨木雕刻成的旗帜形“留余”匾,至今康家仍有部分后代秉承祖先“留余”思想,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

比如,康家后代中有任民政部副部长的,有任郑州市市委副书记的,有做工程师的,康家还有很多在各行各业取得优秀成就的后人。

康家旗帜形“留余”匾,上凹下凸,蕴藏着很深刻的寓意。

上凹的意思是: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

下凸的意思是: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留余匾说的正是“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忌盈忌满,过犹不及。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

这块匾之所以雕刻成旗帜的形状,也寓意着康家祖辈期望康家后代能够永远继承“留余”思想,并且希望康家后人能够像旗帜一样永远飘扬。

“留余”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