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6个月大了,开始喜欢动手了,吃饭的时候也不让父母喂了,要自己用手抓着吃。爸爸妈妈担心宝宝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再加上为了避免弄脏宝宝的手,还是坚持自己喂饭,不让宝宝用手抓。
正确处理方式
六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喜欢到处抓东西,这是孩子在发展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对孩子多加训练,而不是去限制。婴儿手部动作的发育是有规律的:3-4个月的婴儿对物品没有认知和辨识能力,手指配合也不协调,看到什么东西都是胡乱一把抓;5-6个月的婴儿开始学会综合运用视觉、触觉等来观察物体,眼手协调的动作时有出现,这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标志。婴儿在拿到物体之后,会用眼睛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用手去拨弄,还会放到嘴里去咬。
很多家长担心宝宝会把物品放进嘴里造成危险,不让宝宝玩,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宝宝的安全,但是却抑制了宝宝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未免得不偿失。对于让宝宝动手这件事,爸爸妈妈们不必过于忧虑,只要做好措施保证安全就好了:
(1)不给孩子过小的、能完全放入口中的小玩具,比如小珠子、小塑料片等,以免孩子误吞或卡住咽喉。
(2)筷子、长柄物品等能让孩子含在嘴里四处走动的坚决不能给孩子当玩具,如果孩子走路不稳摔倒,这些东西可能会致命。
(3)材质不环保、含有有毒物质的物品别给孩子玩,病菌入口会危及健康。
2,孩子爱哭,只要一哭爸爸妈妈就急着抱宝宝,让宝宝养成黏人的习惯
正确处理方式
宝宝的每一声啼哭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可能是饿了、身体不舒服,或者想让爸爸妈妈陪他玩。家长们要对孩子的哭闹要找准他们的需求,及时给予回应。
半岁之后的婴儿已经学会主动跟成人交流,善于使用各种信号来呼唤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哭。很多时候,宝宝的啼哭并不是饿了或者身体不适,纯粹是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让爸爸妈妈来陪他们玩。
婴儿在与大人的交往中会产生依恋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宝宝特别喜欢黏着妈妈,随着宝宝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依恋情感还会扩大到祖父母、老师等身上。
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过度依恋就会影响宝宝和其他人的交往,也会妨碍宝宝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在婴儿期,爸爸妈妈要注意与宝宝建立恰到好处的依恋关系,同时也要多创造机会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比如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做客,或者带宝宝去公共场所接触更多的人。
3,宝宝一不听话就打,不打不成器
正确处理方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少家长信奉的教育理念,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乖了。然而棍棒教育并不能保证父母能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反而小时候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会更大。教育孩子应该赞美与责罚并行。
赞美对于激励宝宝正面行为的作用超出大人的想象,宝宝只要受到爸爸妈妈的赞美就会很容易地将正面行为延续下去。打骂孩子的作用只在一时,而鼓励才能让孩子达到更高要求。
当然,责罚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揍孩子是一门技术活,家长们可要掌握好技巧。
4,宝宝摔倒了,拍打地板,都是地板的错
正确处理方式
宝宝摔了一跤,疼得直哭,妈妈跑过来,当着宝宝的面拍打地板,告诉宝宝都是地板的错。这种转嫁责任的做法可不陌生,很多妈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又比如,爸爸粗枝大叶,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小心让宝宝跌倒受伤,妈妈和身边的长辈全都集体“讨伐”爸爸。妈妈们心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只会让孩子产生错觉,“我的不开心全部都是别人的错”。
当宝宝摔跤,家长们与其讲责任推给地板,还不如借这个机会告诉宝宝走路要小心,提醒宝宝走路时要绕开障碍物。习惯了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的孩子长大后又何谈责任心呢。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也不应互相推诿责任,甚至当着宝宝的面吵得天翻地覆。大人的相互责怪传递给宝宝的是“都是别人的错”的错误观念,长期下去就养成了孩子不负责任的坏毛病。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别给孩子进行错误示范。
5,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一群小宝宝在一起玩耍,突然人群中迸出哭声,家长赶来一看,年纪较小的孩子哭得直打嗝,年纪稍大的孩子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本着“大的要让着小的”的观念,很多家长不问缘由就先将大孩子批评一番,一边抚慰着哭泣的小宝宝,一边教育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
正确处理方式
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家长“护小不护大”的做法隐藏着诸多弊端。年纪较小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是会得到爸爸妈妈支持的,即使错真的在他;而对年纪较大的孩子来说就更不公平了,明明不是他的错却要他承担后果,孩子心里难免对爸爸妈妈是否爱他有所怀疑,孩子心存芥蒂,对自己的言行不再自信,对爸爸妈妈的话也不再相信,情绪消极的大孩子还可能对弟弟妹妹心有怨恨。
面对大孩子和小宝宝的矛盾,家长要“秉公处理”,问清事情缘由,惩罚错的一方。当然,家长也有必要给大孩子灌输“保护弟弟妹妹”的观念,让他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再次提醒家长,处理此类事件一定要客观公正,一味偏袒对两个孩子都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