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说饭很烫,特别烫,妈妈尝了一口说,不烫呀,一点都不烫。
或者奶奶就是想让你去穿羽绒服,奶奶说,今天特别冷,你一定要多穿一点,那你的感受是什么?我不冷。这种沟通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出现,父母可能觉得没什么,这不就是平时经常说的话吗?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反应?那最低限度,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可能会感觉到父母不理解我,不尊重我这样的一个感受,孩子对父母的这个信任感,就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这样的次数多了,有些话孩子可能就不愿意再去找父母说了。当然,比起这种不舒服,更可怕的是,孩子慢慢地就接受了这样的一个设定,觉得对方说的是对的,从此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然后,可能会对自己有很多的评判和怀疑,这个其实就非常可怕了,觉得自己可能不该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可能就开始隐藏它,隐藏自己的感受,总把别人的这个意见或者是感受想法放在前面,但是这个感受,它其实是不会消失的,不是说我们不去面对,把它扔到一边,它就没了,它是不会消失的,导致孩子往往会感到很迷茫。这两个场景,其实就是我们在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里面最常犯的一个错误。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那要真的有问题,那我以后改不就行了吗?可是为什么要改正呢?怎么改正呢?需要我们从沟通的本质上弄清这个问题。
一个人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目标是什么?大家一定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90%的人可能都会误解,可能都会说这个沟通,不就是两个人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观点拿出来碰撞一下,看看谁有道理,达成一致,这就是成功的一个沟通呀,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存在挑战。
我们拿到社会面上来讲,你跟同事还有朋友的沟通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你越想跟一个人沟通清楚某个问题,这个人反而会对你越排斥,让你们的这个距离越来越远,为什么呢?因为你太想达成一致了。记住,我们说这个成功的沟通,它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确认差异,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两个人的这个想法他不一样,一个人说这个苹果很甜,另一个人他可能觉得会有点儿酸,就是他们各自的这个想法其实不一样的,那他们相互沟通的这个目标不一定非要达成共识,那苹果是甜还是酸的,你觉得是甜,那我就是觉得酸,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个就叫做确认差异。差异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是不一样的两个人,对很多事物的感受它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一样,我们才需要去沟通,对不对?你是这样想的,那我告诉你我是那样想的,承认这些差异就够了,我没有错,你也没有错,我们本来就不一样,对不对?道理真的很简单,但是如果说牵扯到这种负面感受的时候就会有麻烦了,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好,就会有这样的一个期待,就会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这个想法去生活,那这个负面的感受它就会成为一个阻碍。那有的父母就会不知所措,感觉说,哎呀,我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说面对这种负面的感受,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变成了否认,什么样的否认?就比如说孩子说我不想吃这个苹果,这个苹果太酸了,妈妈可能就会说,这个苹果哪里酸了?这明明是甜的呀,你快把它吃掉吧。那这个例子里面,我们是不是感受到似曾相识,也可能你给孩子吃的不是苹果,可能是别的什么,又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需求,那我们看到其实妈妈她是有这样的一个期望的,吃苹果本身它是一个好事,但是孩子他觉得是酸的,孩子的感受被破坏了,就是他的这个糟糕的感受破坏了,这个好酸,他不想吃,那这个时候,父母就会本能的反驳,不酸,是甜的,你必须得吃,那怎么吃呢?你必须得承认它不酸,酸的感觉不存在,你看很荒谬的结论就出来了,你的感觉就是这样,那你的孩子可能就会开始迷茫,到底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那我又有什么问题?对吧?这其实才是问题最核心的地方。
那可能有的爸爸妈妈又会说,那如果我直接说对对对,苹果是酸的,那他不吃苹果怎么办?那万一就是他所有的水果他都不吃了怎么办?那所有的这个水果都嫌酸,那怎么办?如果他连饭都嫌不好吃,他就可以不吃饭了吗?所以,我们的父母可能就非常的为难,否认感受不行,承认感受也不行,那怎么办?那其实呢这两件事情它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它们就可以完全同时的成立,比如,还是刚才吃苹果的事情,孩子可能会说,我不想吃苹果,这个苹果太酸了,妈妈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说,哦,它是酸的啊,那你把这个酸的苹果吃掉吧,看到了吗?感觉是不是不太一样,就是这种沟通的方式,叫做肯定孩子的感受。你想让孩子吃苹果,那这个想法是可以继续坚持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承认,孩子不喜欢苹果的味道,他觉得不喜欢,真的就是不喜欢,这个承认孩子不喜欢的态度特别特别的重要。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其实证实了就是这种态度是促进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态度,尤其是在心理咨询中,它被认为是咨询产生效果的核心要素,在专业上面,叫共情,其实就是什么呢?就是与对方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肯定对方的感受,肯定他的这个感受是真实的,哪怕是负面的感受,可以被看到,可以被理解,这个被尊重的感觉很重要。
你可能会想,那万一孩子接下来说,那我就是不想吃了怎么办,对不对?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忧,他肯定不想吃啊,你承不承认,他就是怕酸啊,是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里停一下,我们仔细地感受一下上面的这段话啊,我不知道其实有多少人听到这种共情的时候,会觉得有点不舒服。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他就说到这样会不会有点太不人道了,就是你让一个孩子吃酸的苹果,那你给他换成胡萝卜呀,但其实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很多父母就是都知道这个共情他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是就是做不到,难就难在这里,他担心一旦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这个负面的感受,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不人道,好像就是只要说这个苹果不酸,它很甜,就再让孩子去吃,好像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可是这个苹果它还是苹果呀,它的味道不会变,只是妈妈的心里会感觉好受一点,他说很甜的时候,孩子照样会觉得很酸,妈妈只是换了一种语言安慰自己而已。我们感觉不舒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体验到了孩子的处境,我们一旦开始共情,就不得不去体会孩子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那种让他觉得苹果是酸了的那个感觉,然后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孩子要吃一种他不喜欢的东西,吃一个他不喜欢的酸的苹果的那个味道,简直太糟糕了,哎呀,我那么爱我的孩子,但是,现在我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体验一些不好的感觉。大家看到了吗?我们感觉有时候没办法去共情的原因可能就在此,我们捏着鼻子哄眼睛,说苹果不酸,它很甜,你要把它吃掉,但是我们要知道,就算你闭上眼睛,就是这个苹果还是那个苹果,就孩子的感受,不会因为你这样做他就会消失。
那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场景,就比如说我们有个孩子,他刚才摔了一跤,说好疼啊,那妈妈就会说,哎呀,让我看看,好了好了,不痛不痛。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说这个妈妈她一定是出于好心,那摔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里,所以她说不疼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但是光自己好受了有什么用,孩子还是痛呀,对不对?所以,共情它不是安慰,有一些痛苦,一时半会是没有办法解除的,我们必须得去面对这个部分,安慰是在尝试否认这种痛苦,因为别人的痛苦让我们也感受到了痛苦,所以我们就会否认这种感受。
我们去看一个病人,如果他生的是一种小病,他感觉到痛,我们会比较容易共情,啊,没事,过2天就好了,但如果你去看的那个人,他得的是绝症呢?我们反而会觉得手足无措,那对方说,我现在感觉很虚弱,难道我们会说,没有啊,我看你今天这个气色挺好的呀,那对方可能会说,我觉得我好不了了,你可能会说,哎呀不会的,不要胡思乱想,你好好休息,过几天就好了,这就是安慰,这句话说出来了,你可能自己都不相信,但是你很难不那么说。
大家要记住,就是这种方式只会让你自己感觉好一些,但是你是帮不了对方的,这种安慰,对方只会觉得,没有人理解他这种痛苦,这种痛苦还在对方身上,它一直都在,病人觉得,他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去消化,当然了,如果有一个人能够陪着他,听他讲,理解他现在处在这个痛苦中,理解他的绝望的感受,虽然并不能直接的帮他解决问题,但多少会起到一点支撑和陪伴的作用,而让他会觉得没有那么的孤单,这就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