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在西方已经兴起,并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接受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奉行极简的生活方式。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加入到极简主义者的行列。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递增。
作为西方国家成员的日本,在这一潮流中更是独树一帜。极简主义在这片独特的东方文化土壤中如鱼得水,“断舍离”、“轻物质”、“不持有”的生活被大力倡导,极简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中国,极简主义还是一个新思潮。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将蓬勃发展,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理由如下:
一,从世界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入繁,最终又回归于简的。多年的高速发展,给物质文明带了了极大的繁荣。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一旦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被满足,就会提升到精神的层级,而对物质层级的追求就会相对减弱。当今的发达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需求提升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同样也会遵从这样的规律。
二,中国的新生代具有成为极简主义者的潜质。在经济腾飞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不像他们的父辈经历过贫穷和封闭,对物质的追求,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人生目标。他们更注重与自己的精神追求更好融合的生活品质。“佛系文化”便是在这种变化中孕育出来的。与其成就繁复的光鲜,不如保留轻适的自在。极简主义,很容易成为他们的选项。
三,科技发展,降低了人们对大量拥有物质的需求。科技使现代的产品集成化,小型化,多功能化。一部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了电脑、电视、音响、照相机、手电筒、地图、计算器、遥控器…… 未来的家庭里,也许只需要少量的家具电器就可以满足人们舒适的生活。另外, 互联网衍生出的共享经济,使得人们不需要拥有就可以便利地使用所需要的物品。单车,汽车,办公室,甚至居住空间都可以共享。人们对购买这些物质的欲望会逐渐减少。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人们甚至根本不需要自己拥有汽车——想出门,随时就有一部无人汽车听候差遣。
四,经济压力,迫使人们采取极简主义的生活。高企的房价,微薄的收入,使得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得不蜗居在狭小的空间里。客观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大量的物质,极简主义成了他们不二的选择。而即使那些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人,也会慢慢意识到,在自己昂贵的住宅里囤积大量使用率不高的物品,是不划算的。
五,极简艺术的影响。其实,极简主义生活哲学发源于近百年来出现的极简主义艺术流派。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给回生活以启迪。正是极简艺术里的“舍弃无关,只取精华”、“少即是多”的思维,影响到人们将其运用到生活哲学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以及未来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建筑、装饰、服饰、产品设计,审美标准,都越来越趋于极简。这种趋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以简为美”的理念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环保意识的提高,会引导人们爱护自然,珍惜资源,减少浪费,从而会更审慎地购买物质。行为上也会更加趋于简化,以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七,消费模式的转变。当今社会基本上还是处于“买买买”的时代,商家制造出物质商品,消费者去购买,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但可以预测到的未来会是,人们不再以购买物质为主,而且转向以体验为导向的消费模式——美食、旅游、健康、学习、娱乐...... 由“重物质”到“轻物质”
乃至“非物质”消费的转变。这正是极简主义所倡导的生活哲学。
八,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极简主义的发展。前面提及的科技、经济、消费模式等带来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发展将会导致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甚至丁克化。人们转换工作的频率会更高,而工作本身也更趋于流动化,灵活化。人们将会更多地利用公共空间从事生活、工作活动。“家”在人们心中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休憩的港湾。以前人们追求的家要“大、气派、多功能”,这些要素对于未来的人们来说,也许不那么重要了。况且,今后人们的流动性会增大,搬家会更加频繁,甚至会涌现出大量的不停移居的“城市游牧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流动性,减少家里的物质,将是很自然的趋势。
九,对物质主义的反思。我们身处一个物质爆炸的年代。每天一睁开眼,我们会接触无数个广告,信息,链接,电话,商家们每时每刻地都在想方设法诱使我们掏钱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沉浸在这商品的海洋中,慢慢地迷失。我们会不自觉地购买大量的商品,而这当中有很多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我们以为买到了喜欢的物质就会带来了快乐,就会过上好的生活。我们错了,我们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大堆物质中的一副皮囊,内心依然空虚。物质主义不应是人们的生活形态,内心的富足才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极简主义便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思想。
准备迎接这个新时代了吗?那就不再买买买,抛弃物欲,清空心灵,让我们的新主角——极简主义登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