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常考人物及相关理论整理汇总7
奥苏贝尔
1、人物简介
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1918~2008 )或有的翻译为奥苏伯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2、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
认知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自我-增强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附属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成就动机的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与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近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和发展。研究者在奥苏贝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
现在认为,组织者一般呈现在新知识的讲授之前,但也可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呈现。它既可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原学习材料。组织者可根据它的作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维纳
1、 个人简介
伯纳德·维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归因动机理论的奠基人。1
2、主要著作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维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
3、主要理论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 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 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科尔伯格
1、个人简介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具有创造性贡献。
2、主要理论观点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来进行道德的研究。
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阶段6 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奋斗
(本文改编作者:又起风了)
我们将未来赋予了最美的期望。
恰如诗歌般美妙,乐曲般空灵;
我们不甘于现状,努力拍打羽翼,
誓要穿梭考编的题海,一睹教师的风采。
我们奋斗着前行,抛洒着热血,
追求波涛骇浪般的勇往直前,
吞没拦路的巨石,磨平世俗的尖锐。
我们终要有个尽头,伴着夕阳晚霞,
回归平淡,享受恬静的时光,
隐去了锋芒毕露,褪去了一张张面具。
那般真实的我们,才是我们的向往;
当云散风静,又是一种骄阳万丈。
后来,我们真的看淡了所有,才知道那是我们奋斗的一生
师出教师招考命题研究中心
师出教育愿选择阳光下最美的职业的您2019年考编上岸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