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融如酒,相思入药,臻之上境。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首好诗是怎样的呢?我曾经以图片的形式说过,最最上层,当然是以浑融取胜,除此之外,皆失之技法。
《西洲曲》就是这样一首好诗,虽然与《古诗十九首》相比,仍有些距离,但已经超越中国古代绝大部分诗歌了。
《西洲曲》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最早收录在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作者姓名已佚,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很可能是经过文人润色过的南朝民歌。这类无名氏的诗歌非常有趣,其一是很可能不是一人所作,其二它一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
《西洲曲》讲的是什么呢?我以前说,读诗要有“三读法”,即读其事,读其情,读其境,层层深入,方能解妙义。
我们不妨看:
一位着杏红色衣衫的少女,想要去西洲采摘梅花,她真的要去采摘梅花吗?她只是想折下一支,寄给远在江北的那个他。西洲在哪里呢,很近,坐上船划几桨就到了,可是他呢?想起他呵,心思忽然乱了,傍晚时分,伯劳鸟扑着翅膀飞走了,它是不是与它的爱人幽会去了呢,乌桕树忽然呼呼作响,呀,是他回来了吗?
少女轻轻开了一条门缝,露出头上的发钗,她望呀望,见不到人,直到门全部大开,依旧不见人呢。这时有一邻居路过,狐疑地望了望她,少女低头,怕是自己的心思被人看出来了吧,便假装出门采莲子。天气已经入秋了,少女穿着单薄的衣衫感到微微发冷,南塘的莲花已经比人都高了。
少女低头拨弄着莲子,湖水清澈照出自己孤单的影子,她将一些莲子藏在袖子中,那莲心真是红的通透呀,就像当年见他时红着的脸庞。可是他现今在何处呢,抬头看看天,一群鸿雁飞满西洲,她不禁上了高高的楼台寻觅,这样倚栏杆遥望已经很久啦,她叹息,垂下明润如玉的双手。
天那样高,海水一片空泛泛的绿色;海水像梦一般荡悠悠,忧愁的内心无处倾诉,也许只有南风知道我的心思,请把我的情思吹满整个西洲吧。
对于诗歌翻译,一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像《西洲曲》这样的诗,若要翻译,没有一些篇幅是不行的,因为它每词每句中留下许多空白,要把它合理补充出来才算好,否则,一般的直译不如不译。
诗是用来品的,就是好酒一样,愈品愈醇,愈品愈醉。
《西洲曲》的美,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情思百转,含渥踌躇。像是一幕话剧,我们见到这位少女听“风吹乌桕”,以为郎至,一起相思;“采莲南塘”,莲子怀袖,二起相思;“仰首飞鸿”,楼高不见,三起相思。相思三起三落,本以为可以于结尾倾诉,却只是付与“南风”,言不尽情亦不尽。这确乎是一个怀春少女真实的心理写照。
其二是四句一韵,连珠相缀。开头四句一行的列法正是基于四句一韵,在音韵效果上,造成若即若离的效果,不要小看韵脚的作用,因为音韵直接感观就是感受诗歌的气脉,气脉一畅,则通体精爽;气脉不畅,则怏怏若病,这同人是一个道理。其次是用了连珠格的修辞,这一点一般解读都会说到,其实就形如顶针,前尾即后首,显得如行云流水。清朝沈德潜在《古诗源》评论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意思是一样的。
在回环往复的相思之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可爱的少女形象;但是值得注意一点的是,这么美好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要知道,《西洲曲》毕竟是文人润饰过的,其早先的原型民歌是怎样的呢?恐怕和《卫风伯兮》差不多,其思念对象,可能陷在战争中,永远回不来了。从背面看,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诗中有几句诗广为传唱,“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但是,本着“以此我化彼我”的原则,“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能触动我心,相思之情,亘古不变,他一日,或许你我也要借“南风吹梦”呢,而这才是经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冷斋评此诗:愁思百转,如荷露圆珠,晶莹剔透;而浑融如酒,相思入药,臻之上境也。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