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到一个故事,海上有艘轮船即将要沉,游客在海面上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来解救他们。当有一艘游轮过来时,他们没有求救;当搜救的船过来时,他们也没有呼救,只是一味的向上帝祈祷,最后他们在海上死去,在天堂后,问上帝,“我们是您虔诚的信徒,当我们向您祈祷来解救我们时,您怎么没有来解救我们啊,难道您抛弃了我们吗?”上帝说:“我派游轮和搜救船去解救你们,你们不愿意,我能怎么样呢?”
很多父母都向那些游客一样,期望上帝带给孩子是最好的人生,殊不知当上帝把这份礼物——“犯错误”送给父母时,因为打开方式不正确,导致孩子与父母想象的南辕北辙。最后只能抱怨自己的命为什么这么苦?或者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等等…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父母本来就是错误的想法;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那就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抹杀孩子通向成功的道路。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犯错权”,本质上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
02
小薇是位非常负责的妈妈,对于那些家长纵容的孩子,娇生惯养的孩子从骨子里鄙视。认为他们既然生下小孩却不教、不养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当自己有孩子后,一定要严厉管教。
只是最近小薇很发愁,不知从什么时候孩子越来越自卑。
“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要看着家长,得到肯定的答复才会接着继续往下做。”话里行间,没有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肯定,反而带着浓浓的焦虑。
原来,在孩子还是5岁的时候,她就给孩子定了一个名叫“事不过三”的计划。如果孩子做错了,我就会反复教育,甚至体罚他。
小薇告诉我,4至6岁正是学习习惯和规矩的时候,如果不告诉孩子对与错,是与非,任孩子自由发展,到最后无法适应社会规则和环境,岂不是也害了他?
一个仅有5岁的孩子,当她开始接触世界,还不具有理解世界的常识,也没有把控自己的行为能力时,被告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甚至做了会被惩罚,而小小的她又无法理解家长的为什么这么做,所以为了逃避惩罚,只能强制消灭自由意志,看着别人的脸色去做事,在每一件事上等待别人的评价,本应该个性发展的时候却演变成自我精神的内耗,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小薇的事件并不是个案,事实上我们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夙愿。所以我们会在要求孩子做他们与年龄或心智不匹配的事情,反而显得我们父母太幼稚。
事实上,孩子来到世界上,向一张白纸一样,和她有关的人或事物突然把她包围,这让那小小的可人儿措手不及,所以我们的小天使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就是成长过程。
03
小琴在7岁时,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既会唱又会跳,很是喜欢,就和妈妈说她也想报个舞蹈班。妈妈当时并就不赞成,因为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在练功房里枯燥练习每个动作。就对小琴说跳舞不好,还是每天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玩儿吧。
后来,小琴又说了一遍,妈妈就同意了。几天后,小琴突然和妈妈说,想去外地姥姥家。有些羞涩地在妈妈怀里,一边拉着妈妈的头发,一边说“就是想姥姥了”,妈妈瞬间明白小琴的想法。妈妈不想让孩子难堪,就说:“好,不想学了,妈妈明天去跟老师说一下。”
给小琴报的舞蹈班花了家里很多钱,但妈妈绝不会说“为了你学习舞蹈,我们花了多少钱……”之类的话,更不会因为花了钱就坚持要孩子学玩。
直到多年后,但小琴长大,回忆这件事。当时之所以去学习跳舞是因为舞蹈班,给孩子们免费发漂亮的衣服。她只是很想得到漂亮的衣服。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决策理由,而成年人又有什么资格教育她。
允许孩子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甚至更多次错误,我们应当坚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次的收获也是不同的。童年需要“犯错”,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表面的完美取代内在的完善。自由的意志将被个性的消亡取代。
在孩子成长中,会犯很多这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会给父母带来一些烦恼,我们不要指责他,更不要惩罚他,因为每个“错误”都是上帝给予孩子就是最好的礼物,孩子只要感觉到了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当一个被父母认可的孩子,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真诚的。当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时,孩子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边界和规则,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或许这就是上帝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