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
作者:
吴非,看到有教师把“紧张”当作班级“特色”,我表示不理解。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士兵,不要人为制造“紧张”;学校是育人之所,教学要培育趣味,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愉快的。学校和教师要“知常”,即尊重常识,按规律办事,不能跟着社会风潮和“群众建议”而妄作,要安静。但是,几位老师表示担忧:“学校考评怎么办”,“家长有意见怎么办”,“学生考试成绩差一分怎么办”……在他们心目中,已经装进了那么多“大事”,自然也就放不进一颗平静的心,常识也就没有位置了。应试成为“育人”的唯一途径,升学率成了命脉,“教学”也就必然被扭曲。当一所学校罗列出各种互相矛盾的口号时,你就无法弄清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现今一些校园太喧闹了。举目望去,校园里处处标语口号,五花八门,“放飞梦想,青春激扬”、“艰难险阻,苦战过关”甚至“破釜沉舟,背水一仗”,很多学校都有“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中考倒计时仪式”,鼓号齐鸣,喊声震天,仿佛准备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一般;师生扶抱痛哭,嘶喊泪飞,状若临难诀别……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觉得难受,这些校长怎么这么土气?没受过教育吗?兴师动众,不就是为个考试吗?这样渲染气氛,让学生高度紧张,他学的东西能有什么用?网络上有某地几所中学“高考誓师大会”的疯狂场面,如果我是高校教师,我可能会拒绝接受有那样极端情绪的学生:他醉心于那种煽情的氛围,思考判断力不会太强,同样也未必能经受挫折,大学期间没准会搞出什么蠢事来。教育要培育人的智慧和理性,而不是带领学生走向愚昧。一个地区教育长期以疯狂应试为荣,折腾几十年无休止,对当地文化的隐性破坏,如同土地水源污染,很难复原。
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地教学,为什么不让学生静下来?学生只有静下心,才有可能“思想”,才可能养成好习惯;校园安静,教师安静,“教育”才能发生,未来才有可能变得美好。
为了能保持学校的安静,有些东西是不是该放弃?
参观某中学“书香校园”,校园处处有读书励志的标语和文化名人的画像,走廊里到处可见书柜书架,宣传栏张榜表扬读书多的学生,贴出他们阅读经典的体会,墙上还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的各种摆拍的大幅照片。我在校园走一圈,不由得想起一句宣传套话——“把气氛搞得浓浓的”,这个,的确“搞浓”了。可是,留心一下教室的课表,每天九节课,星期六都排了课,严重违规。每天这样紧张,学生能有时间读书吗?学校本是读书之地,连读点书也要这样大张旗鼓宣传,让学生把读书看成作秀。我很困惑,不知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怎样理解“阅读”的。
学校要像学校,学校不是集市,不是庙会。哪有“书香校园”每天都有各级领导来视察参观指导考察的?装扮一下就称“书香校园”,把“书香”二字当胭脂口红涂在学校门脸上了。我的确见过会“装读书”的校长,装斯文,行为却粗鄙得不得了。
好多学校悬挂多了,诱惑太多了,哪里还能“安静”!放不下一张书桌的,不止是外敌炮火,还有名利场的争斗和喧嚣。
在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有比较明晰的职业定位,他们的理智和情感在影响学生,他们自身的学习姿态是“范”。如果敢于放弃一些身外之物,精神获得自由,职业自尊,能自觉抵制反教育的行为,把“规律”“常识”融在日常教学中,庶几称为“不忘初心”;总说“周围的人都这样,我没办法”,那就是背叛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