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失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与人对成功、失败的主观解释有关。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性的评价必然会高,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抱有较低的期待。并且,这种对自身的主观知识还会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去。
个人的行为监察特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不同的人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会记忆、观察自己经历的不同部分。过分注意自己行为负的方面,往往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相联系。相反,对自己行为有效的侧面的选择监控,提高了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可能性。
归因及所属的维度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对失败作出“努力不足”的归因是普遍可接受的。但“努力不足”对好学生是可变的原因,对懒散成性的学生却是稳定的归因。
人们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四大因素。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不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并且有助于学习寻求帮助,作进一步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反之,如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这个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则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愿意作进一步的努力。
一个倾向于把一切原因都归于自我内部的学生,往往比较勤奋,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失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努力不足,因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这样学习,不论成功与否,都能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期待,维持或提高自我效能感。但一切原因都归于内部主观性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在失败后产生自责心理。
倾向于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学生,常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估计不足,缺乏责任心,在学习中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低,就是高得不切实际,不愿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作出更大的努力。
现在的中学生,一是在学习中对自己期望过高,在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时,便产生无能感,陷入苦闷彷徨;二是由于个性发展不成熟,做错了一件事便容易全盘否定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经常对自己否定会导致自尊感降低。
每个学生都有遭受失败或不顺利事情的经历。不是失败或不顺导致他们的无能感,而是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原因的解释以及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导致的。心理学中将对事件原因的解释称为解释风格。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永久存在的,坏事情会不停发生;一件事没做好,其他的事也做不好,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当坏事发生时,会将原因怪罪于自己,也可能怪罪他人或环境。
悲观和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决定的。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或归咎于自己,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某个特定的具体原因或情境事件导致或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乐观型解释风格者,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面对成功,其解释结果总是能对自身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它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即他们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合适的训练就能够把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
成长经历影响孩子解释风格形成,孩子的解释风格是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父母应做到坚持乐观的解释风格,用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影响孩子。
教师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同时让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困难,改变思维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困难不是那么严重、灾难化的,而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他们对事件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遇到困难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只要改正自己某些不足之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事情就会好转。(18.7.17《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