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
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已经溜得没了踪影。看闹热的人围拢了过来,开始进行哲理思辩,他们宽慰店主: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一副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话又说回来,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他们越琢磨越来劲。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250美元,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
照这个逻辑: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2.真相
一破窗会给玻璃店带来生意,这没错。假设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如今,这钱被迫挪去补破窗,出门就穿不成新西装。
玻璃店主的这桩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缝纫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窗户被打破了,整个社区的财富总量是在降低而不是增加。
3.结论
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中的两个当事人,即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却忘记了可能涉及的第三方,即缝纫店主。他们之所以忘记了他,恰恰是因为现在玻璃碎了,他也就失掉了亮相的机会。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多出一副新橱窗,但绝不会看到多出一套新西装,因为那套西装根本就不会被做出来。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就是短视行为。
“‘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却依然非常流行,这恐怕要归功于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他们炮制的‘鼓励消费理论’、‘假日经济理论’、‘拉动需求理论’。
4.现实
实际上,很多经济政策就是破窗的做法。他们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消灭财富。好好的房子拆掉,就是消灭财富的行为,但是却被创造出来的GDP。房子是一个存量,把房子消灭掉,虽然消灭了财富,然而却没有消灭了当年的GDP。同时,拆掉房子过程,工人还付出劳动,似乎看起来又可以创造GDP。事实上,工人不在这里拆房子,在别处干活一样可以创造GDP,所以这个GDP并没有增加。另一个方面,房子没了,财富不见了。
破窗并不能增加财富,但是还是很多人对它产生迷恋。很多时候,他们依然把促进经济的法宝押在这个“窗户”上。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5.身边事
如果苹果手机坏了,旁边就会有人说,刚好可以换iphone7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换了新手机,手机销售小哥赚了提成,他说不定拿去请朋友吃小龙虾,这样龙虾店主也挣了钱,如此循环,拉动经济啊
事实上,如果手机没坏,那么买iphone7的钱可以花费在别的上面,比如买一节付费经济学课程,或者进行一次旅游。这都给内容创业者和旅游消费带来了增值和促进。总手机坏了带来了财富总值的减少而不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