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里面的吃乌鸦面的嫦娥,过去能射死金乌现在却连其他东西都再也猎不到的后裔;躲到首阳山,因为别人的话语不吃薇菜的伯夷叔齐;《祝福》里面迷信而又可怜的祥林嫂,《药》里面的人血馒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好的,思来想去,还是挑了《故乡》。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面的部分是回忆,回忆“我”与闰土的童年时光,后一段叙述“我”和闰土在二十年后再次相见时的景象。我在六年级时读过故乡,但那时文章只截取“到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我那时觉得两个人再也不见是遗憾的,但是那遗憾被前面金黄的沙地,雪地的捕鸟,海边的教跳鱼儿和贝壳冲刷得只剩下淡淡的一点,回忆仍然熠熠生辉,直到后来续读了后面的部分,我与闰土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童年伙伴,变成了无话可谈的对象,只能用生活的苦难和琐碎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童年的回忆就实在令人唏嘘。
鲁迅构思文章很巧妙,他运用小时候和长大后这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将幸运和不幸,快乐与痛苦对立起来。闰土的紫色圆脸变成灰黄,还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不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反而开裂得像是松树皮。
更重要的是,我们两个因为金钱的多寡而被划分出身份,他见到我,一开口叫的却是“老爷”而非“迅哥儿”并且认为小时候的自己是不懂事。我和他在精神上无法找到像儿时一样的交谈点,我涌出很多话在嘴边“角鸡,跳鱼儿,猹。”但成长的厚障壁将我的话堵回去,再也说不出来。
但鲁迅并不是想说成长让我们两个渐行渐远,而是生活的境况。儿童的纯真因为现实而逐渐被扼杀,最后凝练成一句老爷将其宣之于口。闰土在这篇文章里不只是代表他一个人,而代表许多像他一样的下层穷苦大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让他们苦得像是木偶人。”这是当时小人物普遍要经历的悲哀。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不止描写了闰土,也不止运用了一层的对比。杨二嫂从豆腐西施走向圆规,他不止要写杨二嫂现在的尖酸刻薄与斤斤计较,而更想表示她不能以售卖美貌来生活后的艰难。
本文写于1921年,距离五四运动过去了两年,但仍能从中读出五四的影子,最典型的表现在我的侄儿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身上,在我与闰土相顾无言的厚壁障中,两个孩子却像我与闰土童年时那样相好。“我”对我和闰土的隔绝感到悲哀,却认为“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最后他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即我在最后,在我们的经历之后,希冀我们的后辈能给以新的姿势活着。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我和闰土可能代表着在旧制度旧文化下成长起来的那一批人,我们是悲哀而不幸的,而我的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可能代表着在新文化新思想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我希冀这样的新文化能带给他们新的思想新的生活。这就是我在文中的希望。并且在文尾鼓励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人: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