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家校携手,共筑孩子成长路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上,老师、家长和孩子,本应是并肩同行的伙伴,朝着培育孩子的共同目标迈进,可现实却常常布满了矛盾与误解的荆棘。身为保姆一般的班主任,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自己知晓。

为人父母,无不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这是源自血脉的本能,值得理解与尊重。但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问题时,部分家长的反应却令人深思。他们不是理性地看待问题,协助老师一起解决,而是一味给老师提要求,忙着为孩子找借口。在孩子未能按时完成作业时,不是引导孩子反思自身,而是质疑老师布置作业不合理;孩子和同学发生冲突,不探寻事情真相,就指责是他人的过错。长此以往,孩子难以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在群体生活里,就像一只偏离队伍的孤雁,难以融入,更无法学会担当与成长。

而班主任,承担着远超普通授课教师的责任。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得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心理状态等方方面面。上完课、盯着完成学科作业并非他们工作的终点,生活中,孩子衣服穿反了、和同学闹别扭了、情绪低落了,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都是班主任需要操心的事。可面对常有理的家长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老师的耐心也在一次次的沟通无果中被消磨。这就如同每天抱着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间一长,谁能保证还能时刻保持热忱?

群体生活有既定的规则,它是为了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中成长。但有的家长却不可理喻地要求为自家孩子开后门,破坏规则。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更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规则是可以随意打破的。当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选择放弃、视而不见,那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错失了改正与成长的机会;可若持续苦口婆心,换来的却是家长的不理解和孩子的无动于衷,又该如何是好?

教育从来不是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家校携手的协奏曲。家长要理解老师工作的不易,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老师也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用专业知识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只有双方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为孩子营造出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规则与关爱中,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翱翔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