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的《儿童的语文》一书中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了两个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重点: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01 精讲,多读
于老结合很多实际事例,比如李希贵校长在高密一中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高中每星期上六节语文课,两节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这项计划实施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提升彻底改变了之前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读非常重要。
我自己在教学中也一直在追求“精讲精练”,减少琐碎的分析和讲解,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为什么对有些学生效果很好,而对学困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呢?我一直在思考,后来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学困生缺少阅读的积累,更不要说是大量的、海量的阅读了。
02 多读,多写
在小学毕业统考中,杨巧云老师所带的班级,在3000多名考生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前17名都出自这个班。而杨老师这六年来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由此可见,长年累月坚持下来的多读、多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书中的这些例子自然不必说,看看自己身边,其实那些在语文教学方面突出的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读和写,一年年坚持下来,学生自然不会差。
03 多读,为良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便回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三国演义》读了很多遍,很多回目能背下来;《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也都都下来了。后来他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受到了丁约斋老师的器重、鼓励和影响,其中丁老师的三句话对他影响最大“读书要早,著书要晚”、“读书要从识字开始”、“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这三句朴素的话语,道尽了读书的真谛。
丁约斋先生教语文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
所以,于老说“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说,要激发兴趣,教授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角度说,要多读书。”
大量的阅读非常重要,遇到一个能带你走上阅读之路的老师也非常重要。而学生能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争取让自己的学生遇上一个不错的老师。
刚上班那几年带学生的时候,我也非常重视读写,不仅在班里带他们读书,也时常发动家长举行客厅里的读书会,我还带着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创作【小学生,小诗歌】“时间”哪去了?(一)【创意读写】阳光,还学着管建刚老师办班级周报。
图片
那两年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后来因为休产假、时间不足等一系列原因中断了。如果五六年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吧!
三年前中途接手的这个班,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整本书的阅读,两年的时间也读了不少书,其中有几本进行了交流探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班级整本书共读叙事班级整本书共读:《夏洛的网》班级整本书共读:《俗世奇人》班级整本书共读:《三国演义》
不少孩子因此喜欢上了阅读,也有一些学生喜欢上了写作,这些都令人欣喜。
遗憾的是琐事太多,整本书阅读的数量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但我相信,做总比不做好,总会有一些孩子孩子会在老师做的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中而悄然改变。
04 朗读能让人感受
《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先生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的语文老师徐宗文,是京剧演员,不会讲解,但文化底蕴深厚,普通话流利动听。徐老师时常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学生,李振村先生更是因为老师的朗读而感动得泪流满面。
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徐老师还经常给学生朗读课外的优美文章,下雨了,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下雪的诗,甚至还要求背诵。这种真实的情境教学法,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憧憬和向往”呢?
在徐老师的影响下,李振村先生痴迷于语文。后来,他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朗读一直是我的弱项,因为出身于“普通话重灾区”,我的普通话一开始并不好,现在在刻意注意的情况下会好很多,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的语音问题,比如口音,比如归音不到位等。所以,我是有点怯朗读的,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
好在,自己也在练习,有意识地改进,有时候会参加一些课程等,慢慢地去改变,给自己底气。
05 读书方面,严格要求
于老还说到了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高林生小时候的阅读。高林生小时候接触了非常多的古文,经常一边干农活一边说、唱山东快板书《武松打虎》《奇袭白虎团》等,更是在父亲的管教下背诵过《古文观止》,背不下来没有饭吃,贪玩坐不住会被父亲用劫持打几下。
所以于老说“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可以采取点儿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他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时候还要严。”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读、写,尤其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把握好严的“度”,在这个动不动家长就要告状的年代,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尽力而为,尽力之后依然改变不了的,也不宜过分强求。
但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去影响学生。
我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的启蒙老师一定是父母,父母要在孩子很小很小、一两岁的时候,就可以给读一读简单的故事,慢慢地把阅读的种子给孩子种下去。如果一个孩子在学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后面是有难度的,除非他遇到了一个特别重视阅读的老师。
但作为老师,无论学生学前有没有阅读习惯,我们一定要从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要引领阅读,慢慢给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喜欢上读书。如果不在低年级培养,等到了高年级,就真的很难了,接手的这个班让我有了切身的体会。
05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于老还讲到了自己学生时代读写习惯的养成。老师一句一句的领读,所有课文的背诵,每天大楷和小楷的书写,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等,让于老喜欢上语文,并养成了读书、读报的好习惯。
“怎样教语文?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于老师从自己语文老师那里、从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如何教语文,其实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这简单的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反思、总结、改进。
我也一直坚信阅读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在书中读到过一些实例,也因为我自己切身感受到了阅读带给我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在工作上不断成长,也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也从给女儿这三四年持续不断地读故事中感受到了阅读带给女儿的诸多益处。
所以,阅读这件事情,不管是对我自己,对我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我都会持续不断地尽自己的能力做下去。
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输入,就要进行输出,写就非常重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写,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以后在这方面要多思考,多实践。
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教语文的规律,也是学语文的规律。
于老也说“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其实,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模式,要与繁杂的工作琐事作斗争,要看到成绩这个表象背后的本质,要坚信读写能打开学生的生命状态,要知道读写的效果不是一两年就可出来的,要知道在你自己坚持读写的时候别人在做题提成绩甚至效果迅速又显著。
总之对自己认可且秉持的理念不可动摇,要坚信,要付出实际行动,要忍得住时间的漫长煎熬,否则,一犹豫,一动摇,就可能前功尽弃。
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也要在不断的读写中给自己力量,给自己勇气,给自己光,给自己希望,给自己坚持的理由。
(全文314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