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书的时候应该是在小学,普通的小学作文,我有好几本,大概是有一点点天赋的原因,小伙伴儿们头痛的作文,却能让我感觉愉悦,每写完一篇,心里快乐的狠,到小学毕业,我积累了七八十篇作文,不是作业要求,而是早起无事写的。
直到初中,发小的妹妹还在抄着我留下的作文,那都是很平常的文字,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极具成就感的东西。小学毕业,拿着自己平日里存的零花钱,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两本,一本是朱自清的散文,一本是张爱玲的半生缘,自那开始,我便彻底爱上了读书这件事。
从书里,我收获到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初中读的是私立学校,能读的书少之又少,从表哥那里讨来的“鱼跃龙门”就成了我的心头好,只是一些考上名校的学子们的心得体会,我读了很多遍,崇拜,敬佩,想要成为同样优秀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偏科便开始有所体现了,我的语文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别人头痛的背诵,作文,阅读理解,我总是能做的很好,但是数理化之类的学科,就很头痛,最后读了个二流高中。
高中是到目前为止读书最广泛最多的阶段,零用钱变多了,一般都是一分为二,省吃俭用,钱都一分为二,吃饭和买书,每周一的学校门口,卖书的大叔编织袋一铺,各种鱼龙混杂的书都在那上面了,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三年的时间,我买遍了门口基本上所有的课外书,以至于等我读大学那一年,我爸爸把堆满房间的书偷偷卖掉,按重量竟然都卖到了两三百块的地步,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恨极了我爸,那是我积累了几年的宝贝啊!
开始写字是很偶然的,那时候还是高一,学校举办征文大赛,刚好我也喜欢写作文,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班主任还很热心的找了有经验的一位老师帮我修改,但是那位年长的老师觉得我水平一般,只是随便应付了下,我自己也没再上心,交了上去。
有一天下午晚饭时候,一位相识的同学看到我异常兴奋,“你得奖了!还是特等奖!”我连忙跑去她告诉的地方看,果然是!特等奖,另一个同学是高三年纪的,那一晚我回到班里,全是大家的夸赞,尤其是我的同桌,我很感谢我的同桌,一个叫林丛的小姑娘,无论我写了什么,都先给她看,每次她都很认真,给我意见,鼓励我。
后来我又参加了县里的征文,拿到了二等奖,那时候慢慢意识到,我可能有点写作的天赋,在高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他的文笔很棒,经常在市里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我们俩会经常聊天,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并且让我好好坚持写字这件事,很愧疚,后来的日子里辜负了他的期盼。
大学除了在社团拿到一些不痛不痒的奖之外,就是被大一的语文老师夸奖了,期末考试的作文他好像是给了我几乎满分的成绩,并且问我愿不愿意转专业,英语也是我喜欢的专业,所以就没考虑,我以为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一直读下去,哪怕是工作之后。
在大学一直到去年,我的写作变得懒散而功力,在注册了简书之后,经常为了写字而写字,尤其是看到一些迎合性的文章,却有很多赞和评论的时候,我心动了,开始写一些可有可无没有内容的东西,最后连自己也变得迷茫了,我丢了自己的初心。
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经常说,喜欢写点字,自我愉悦,但是这几年我没有了这份初心。更可怕的是我开始很久很久的平静,没有写作的欲望,我感到恐惧,当时间越过越快,我发现文字不再是避风港,不再能对我庸碌的生活有所救赎。昨日偶然翻开简书,有一个点赞,是我写的关于《人生》的读后感,仔细看了那个点赞的小伙伴,发现他看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读后感内容,质量都还是很棒的那种,瞬间感觉到了一股力量,那种被认可的感动让我开始反思,我应该怎样看待写作这件事。
日子可以匆忙,但在匆忙的平凡里,只有文字能留住珍贵的平凡,就像我们买衣服的时候不应该看衣服好不好看,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适不适合这件衣服,回到文字上,我应该做的是好好输出自己想输出的东西,而不应该关注是不是会有人看,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这偏离了写作的初衷。
当我重新提起笔,最重要的依然是记录平凡,愉悦自我,倘若有两三知己,那是更好的事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