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下利”的归类1.太阳篇的下利方子:
①比较典型的就是葛根芩连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可以算到泄泻,也可以算到痢疾,虚冷一点的叫泄泻,比较热一点的叫痢疾。
②比较偏到痢疾一点的是太阳篇的黄芩汤证,或者是少阳篇的大柴胡汤证。
③四逆、白通、理中的下利都比较偏到泄泻。
④厥阴篇的厥阴下利最代表性的是白头翁汤证。它的确是痢疾,不是泄泻,是肠子在发炎。
⑤少阴病框架的下利——调畅少阳的气机,让肠胃功能恢复正常。
少阴的下利——温脾阳,温肾阳,祛寒。“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有微热、会渴是阴证的下利,但是有阳证的特征,又发热又渴,代表这个人的身体有痊愈的机制。太阴病的理中汤证的拉肚子或者少阴病的四逆、白通汤的拉肚子,会让人越拉手脚越冰冷,然后脱汗亡阳而死,所以在阴证拉肚子是很危险的。“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者,为欲愈;脉紧者,为欲解”拉完肚子以后觉得人热烘烘的,能够出汗,那就是要好了。可是呢,如果拉完肚子,脉紧绷,好像拉不干净,身体还不是处在拉的干净放松的状态。就代表身体里面还有寒压住你的正气,这种情况下不会立刻的痊愈。“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拉肚子拉到脚冰冷、无脉的时候,首先要靠补津液。现代医学是打生理盐水,张仲景年代补津液是要靠人参,恢复津液之后,人体能量才能通。如果病人处在极度失水的状态,就会遇到“灸之不温”的问题。
【11.8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 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11.9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