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求助》中看求助

今天早上我听了一本书,书名叫《学会求助》。听完后,我对求助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很多时候,这些误区我们自己并不容易察觉,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偏差。

比如,《学会求助》这本书教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求助。在求助的过程中,向别人寻求帮助并不是示弱,而是一种互助的方式。

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有些人在向别人求助时可能会被拒绝。如果能够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时会得到自己之前不知道的答案。比如,有个人得到了一颗花苗,想种到花园里,就去问邻居:“我的花可以种到你的花圃里吗?”邻居说不可以。这个人又问:“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邻居回答:“我担心我的狗会把你的花踩坏,因为它喜欢在花园里奔跑。”邻居还建议他可以去问对面的邻居,看是否可以把花种到对方的花圃里。于是,这个人去问了对面的邻居,结果对方同意了。

这个例子说明,向别人求助时可以多问一些细节。当信息沟通充分时,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沟通方式直接影响我们在求助后得到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求助别人,更希望自己完成事情。这背后有一些观念影响我们,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及“自力更生”。这些观念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影响。在这些观念的作用下,我们的意识和做事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一本讲“放下”的书中,提到放下的智慧:受挫时要放下纠结,做错事时要放下因错误带来的困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纠结于事情本身,而是希望看到好的结果。但这些结果并不会总是如愿出现,更多的是随着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具体行为而变化,比如向别人求助这件事。

有些人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更喜欢自己做事,不打扰别人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以现在的邻里关系为例,很多人住在高楼里,不像以前住在院子里时,街坊邻居经常互相帮助。比如家里做了好吃的,会送一些给邻居;或者孩子没人接了,可以请邻居帮忙接孩子。

这些都是以前常见的情况,比如有些孩子回家没饭吃,可以到邻居家吃饭,这在以前住平房院子时很常见。但对今天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那些在高楼里住了好几年的人,可能连邻居的面都没见过,甚至不知道邻居是谁、姓什么。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仿佛生活在一座座孤岛中。

其实,没有人是真正的孤岛,每个人都在与世界和环境建立各种联系。这些连接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现在生活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联系变得更少,求助也不再那么常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需要向别人求助的时候。只是,求助时的尴尬和难以启齿,常常让我们在需要帮助时选择沉默,独自承受。其实,懂得向别人求助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来说,求助可能不难,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很难迈出这一步。这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实际上,当我们开始向别人求助时,也是在向别人打开一个友善的窗口。

在求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帮助别人。书中给了几个建议,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很容易被忽略,也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在求助时会有所期待,帮助别人时也会希望获得回馈。如果这些期待和回馈落空,可能就会带来心理上的影响。

心理上的影响会引发情绪波动,而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可以说,当本能占据上风时,理性就会退居其次。这时,我们的行为可能出现偏差,虽然一些细微的偏差未必造成大的影响,但日积月累后,可能就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因为求助不畅而逐渐拒绝向别人求助。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再向别人求助,很可能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人更容易生活在信息茧房中,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信息,而这些忽略也常常成为错误发生的原因。

因此,学会求助不仅是寻求帮助,更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在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当这种良性循环在社会中形成后,社会氛围也会更加和谐,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