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字是本段《论语》原文
论语商释•学而篇第一﹝一﹞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一﹞:“夫子至于是邦也﹝二﹞,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三﹞?”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四﹞。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五﹞?”
【注释】
﹝一﹞子禽:姓陈,名亢﹝gāng﹞,字子禽。一说,为原亢。陈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一一年。孔子弟子(有争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载,《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列其为孔子弟子,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二年,卒年不详。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二﹞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大多数专指孔子,少部分指各国有地位或名望者。邦:指诸侯国。
﹝三﹞抑与之与: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之意。与之:给他。
﹝四﹞温、良、恭、俭、让:基本释意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此为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五﹞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释义】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那里的政事,是想从人家那里得到点什么呢?还是想给人家点什么呢?”子贡说道:“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优秀的品质而获得其所求。老师获得所求的手段是与别人不同的。”
【商释】
这段话是一个名叫子禽的学生向自己的同学子贡打听老师的求学之道。子贡没有从正面回答他,而是来了个迂回。说老师获得知识的手段是与别人不同的。怎么个不同呢?即“温、良、恭、俭、让”。
猛的听起来,这段话好象是把孔子比作今天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或前苏联的克格勃了。怎么学习知识还要运用那么多的手段呀?偷偷摸摸的呀?
当然了,这样的猜度是一般的俗人之举。你把孔子想得那么小人干什么?即便是孔子在学习知识方面偷偷摸摸地又何妨呢?我倒是想,一个人学习知识若应用美国中央情报局或克格勃的做法真的很好。因为,若是那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虚心学习的了。这说明孔子的学习态度是很端正的。至于非要说什么孔子获得知识的手段是否与别人不同,我在这里不想更多地研究。我是要将《论语》的理论引申到企业管理方面,或断章取义地讲一个公司的老板应该如何学习。孔子之“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实际意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教育都讲“传道,授业,解惑”,这其中总是把“传道”放到第一位,足见教育的实质是以“德”也就是以“道”为主的。并不仅仅为了学习知识。若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但是有道德依旧是可取的,最起码还是可以凑合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知识而又是个缺德的家伙,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总是特别强调道德的力量。在这个段落里提到的“温、良、恭、俭、让”都是道德方面的。求学若此(当然,孔子的这个“温、良、恭、俭、让”并非只可用在学习方面,还可以用在做人等诸多的领域),经商亦然。很多企业家都说“先做人,后从商”,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如何贯彻这个准则却不好把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的“德”出了问题干什么也不会有成就。就经商而言,不论你做什么生意,都要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你的“德”不行,别人都疏离你,不愿意与你合作,那你还有什么商业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讲,“温、良、恭、俭、让”已经不是学习的手段问题,更是人生的行动指南。所以说“温、良、恭、俭、让”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