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走,高中的岁月过得比初中快多了。劝尚未高考的朋友们,如果大学能选择一个外地的学校,就尽量选择一个外地的自己喜欢的城市。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可能是生命中仅有的一段时间,能在一个陌生城市没有压力又青春洋溢的生活几年。
大学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就像哆啦A梦的时间道具,把前面中学收集的时间全在大学期间给放了出来。我就像是脱缰了的野马,开始肆意规划和憧憬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
我还明确的记得,刚进大学的目标是,走遍中国。不是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还没这个概念)而是单纯的想出去看看。
就像读了《巴黎圣母院》和很多欧洲文学,就自然而然会去查询那儿的模样,被欧式风景建筑吸引。读了老舍和史铁生的作品,就想去北京看看。读台湾文学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台湾这片特殊的土地充满好奇……
我想知道喜欢的作家都是来自怎么样不同的城市;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何接纳生活的故事,不同的人存在多少不同的念头等等。
念大学最直接的好处是拥有了新电脑,新手机,和比高中多了好多倍的生活费,所以可以常常成群结伴的出去玩。可是大学也有个“好处”,可以自由恋爱啊,随着年级的增长,室友们从大一的四人行,慢慢走散。我也从大一的好几人行,走到了单人行。一个人走可以更好的感受一个城市的风景,文化和味道。我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好好逛逛它的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屋,厦门的不在书店,苏州的一些文艺书店等等。
大一新生的时候,学校里发了一个院长书单,是各个学院的院长推荐的一本书。院长们大多推荐的是各个专业课的相关书籍,我虽是没兴趣,但也留心记了下,在后面的日子里也有心的去图书馆寻找,浏览,有兴趣的借阅。
我个人觉得大学最好的模式是,大一全是通识教育,到大二才选专业。因为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按部就班的念书念书念书高考,所以在刚高考完就要选择影响一生的专业,对于我们来说太仓促了。我的这些想法,是在大二被高中同学推荐了一本书的时候冒出来的。那本书是《大学语文》,由当时的人文学院院长选编。选的内容都是我特别喜爱的一些,有诗经,有红楼梦节选,也有现代的一些没见过的前卫作者的短篇。
我大学是工科类专业,因为理科生呗。(插句话,是不是男生都比较擅长工科专业?)我们专业没有中文课程,所以在听了一次大学语文课后,我被大学课堂不同风格的文学讲授被吸引住了。当然,一半也是得益于教授的个人魅力,大阶教座无虚席,据说这门课向来热门。真难得!
跟文学的缘分,还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本科毕业的时候,校招进入了一家互联网阅读网站。工作内容和计算机的本专业相关,每天又能阅读大量的小说。所以总是沉浸在小说情节中,不知不觉的又错过了下班时间。看了这么多年书,也是在工作后才开始动笔写故事。
但凡工作总是有无趣和繁琐的时候,而且大部分是这种时候,哪怕做的是自己兴趣所在的事。但是回头想想,那两年里,了解了网络阅读行业的流程,看了大量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文,为现在的输出提供了很多输入。
所以,现在,我才能更笃定的选择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与读书的流水混账说到这儿,不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