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满载而归的解惑之旅        ——记第二次线下培训

困惑1

这一场线下的批注式阅读的学习,对我来说,解决了伴随我多年的困惑,我终于知道,我该怎么回答别人这句话了——“难道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这么多?”

这句话,相当于别人反问数学老师“买白菜要用到二次函数吗?”

我一度是感到不解的。直到听了黄耀红教授的讲话,“作者给予文本生命,而读者丰盈文本的生命。”所以,我们解读鲁迅的文章,其实是再一次结合时代背景充实鲁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他想得太多,而是我们赋予了他更多。

而这种赋予文本更多东西的过程,就是在给文章做批注。如果冯辉梅教授在给我们分析如何利用批注来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是深入浅出,那么第二天彭湘老师以及王畅老师的课,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从这两堂课中,我真真实实地看到了批注式阅读的影子,我可以学得来的影子。

所以这两天,我也开始停下脚步,跟我九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进行批注式阅读。我们先从愚公移山入手,学习批注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要朝着《艾青诗选》下手,深入剖析诗歌,以批注阅读的方式带动学生阅读理解的积极性。

我想,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实践。

困惑2

冯辉梅老师提到了几个“遇上”,当即我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当理论遇上后进生,当实践操作遇上良莠不齐,当美好理想遇上中考压力,如何在同一课堂因材施教?”

我还在心里暗暗质疑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时候,接下来的讲座就将我的这个困惑解除了。她将课堂的六步环节一一指出——问题导向、示范引领、批注实践、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其实我们所担心的后进面只要完成两到三步,达成共识,就已经是这节课的收获了。关键是我们不能侵犯孩子的学习权利。

培训虽短,但收获颇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