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朋友圈里这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梗概,我会尽量平铺直叙言简意赅,不带个人色彩。
文中,张五毛先生先是表明北京没有人情味,原因在于一个字“堵”。“堵城”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虽然我没去过北京,但是从朋友、电视中也可以大概领略到北京的堵。所以张先生认为:因为又大又堵,所以朋友们即使同在北京也难得相聚,人情淡薄。
后面说到北京是外地人的北京。这个就不难想象了,因为人们向往北京,电视剧题材中不乏去北上广拼搏人生的案例,北京的旅游业也一直冲锋在前,外地人络绎不绝。在此之后,张先生又说北京人是北京人的北京——外地人在北京没日没夜地奋斗也难以敌过祖上坐拥5套房整日听曲遛鸟的老北京人。
最后两段渐入总结阶段,先是说自己在北京待了多年发现不能给北京人贴标签,也就是所谓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北京人也有不排外的。总归来说,外地人向往北京,群起而将其搅得一团乱,使得北京人逃离故乡,难以回望,外地人又始终站不住脚,一脸惨相。而这座曾经被众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被搅和得支离破碎,一塌糊涂。
我从来没去过北京,但就像张先生所说“如果要让中国人评选一生中必去的城市,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北京”,我也是那时不时会向往北京的一名。但不是因为那里是首都,有大大小小的剧院,有天安门,有长城故宫,而是那里有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有被“向往”驱使赶在路上的人,有一辈子不愿意离开的人,也走了又回去的人。
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里面描述的东西戳中了那些当事人的内心,我们这些局外人,也乐得看热闹凑气氛,但其实,这套到任何一个城市都一样适合,因为这世界就是这样。
我看微博评论里有句话:这张先生显然是没有去过上海。
我想去过上海的人应该都能理解这句话。
北京拥堵,人们相聚不易,所以人情日渐淡薄。我有几个好友,在不同的城市读书,继而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可能一年聚个单数次,但丝毫不见生疏淡漠,有事相求,倾囊相出。我觉得张先生所说的“朋友”,更像是工作上的客户,需要时不时露脸相熟,否则说不定哪天就相忘于江湖。
关于张先生所说的“祖宅”的事情,我倒是不能辩驳,毕竟有房子的确是有“身份”的象征。
我也算是漂泊一族吧,毕竟租着别人的房子住,而且很不幸地没有遇上电视剧中善良的房东,有点事情只能自己解决。我在这间租来的小房子里住了一年有余,作为一个外来者,每隔3个月交一次房租,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一个外来者,是一个假装生活的人。
张先生认为那些领了年终奖、敲完一串代码、签完一个大单的北京外来者过的都只是工作,而不是生活,比不上屁股底下放着5套房的当地人有生活气息。
我给【是我的海】立了一个flag——“吃点儿好吃的,喝点儿好喝的,聊点儿有意思的,这,就是活着”。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梦想,但是真的花了一辈子或者短一点,半辈子去做的也就寥寥几件,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生活。
我认为的生活,不是以比较为准则,而是以自我感受。
再关于最后张先生所“批判”的“高大上”取代“接地气”的进步方式,我还有最后几句话要说。
我们这活在这个世纪的人总怪罪破坏了“老规矩”的行为,但若是没有破坏,怎么会有新生呢?植物发芽要先冲破表皮,生孩子要破坏母体,铸造首饰要先融化原石,谈新恋爱要先甩掉旧情人……只要保住根基,守住核心,破坏一点又何妨?
世道是一个轮回,我们现在创造的“破碎”,便是后几代人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