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这个世界上各色的人遭遇着各种的不幸,这听起来令人沮丧、压抑;但我们依然向着同一个幸福的方向迈进,如果还未被不幸压垮,就想办法让生活继续吧。
当一个人生命受到威胁,那此刻他只有一个想法,那便是活下去。每个人都是一样,只要心念尚存,就一定会将生的权利死死握在自己手里。这是种本能,也许是种执念,或者说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偏执。
很多种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依然保持理智。也从未想过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执意要活下去。即使一个病入膏肓的绝症病人,或者一个日渐垂暮的百岁老人,活着仍旧大于一切的意义。
正是因为攸关生死,我们会被胁迫,被蛊惑;在本能抗争的同时,将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人在生死面前表现的脆弱不堪,如果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便毫不犹豫的听之信之,哪怕明知道是一个骗局。为了活着,人可以无休止的挣扎和尝试;但时常在死亡面前最终妥协的不是面对死亡本身,而是因为痛恨自我的无知懦弱而否定了活着的勇气。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字,叫做《最好的告别,莫过于直视骄阳》。很多时候人只在考虑活下去,但从不考虑活着的意义。只知道死亡将至,天塌地陷;终究没有几人可以看透生死,在它面前一笑了之。
最近有一部电影非常的火,叫做《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我还没有时间去电影院观看,但朋友圈已经刷的铺天盖地。特别是卖保险的朋友,似乎是得到了一个大IP,各种贴图,各种宣扬,说:看吧!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这就是不买保险的中国人的悲剧!
虽然我不知道剧情,但我知道这部影片肯定直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卖保险的暂且让让,保险本是件好事,怎么就成了你们索取利益的工具?!放开一切负面、炒作、假慈悲;但我觉得,这部影片肯定是以情感穿插在现实中的生离死别。
其中看到发的最多的是有一个老奶奶的哭诉:我的病,吃四万一瓶的进口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庭让我给吃垮了。
这看似让人唏嘘的剧情,很值得反思。当家庭之中有人患病,家人都不愿意放弃。但换句话讲,病如何去治?是甘愿看人死去?还是无休止的填坑,把一家人逼上绝地?其实都不是,问题存在于我们看待死亡的故有意识里。
首先,痛苦和死亡哪个是我们考虑的优先级?大多数人会选择死亡,因为在痛苦面前死亡就是最后的理智。如若不是社会舆论的压力,死亡就是最后的底线吗?我想不是,痛苦的活着才是。
其次,是我们强加给死亡以痛苦,而非在痛苦上终结一个死亡。作为亲人、儿女,只要在被痛苦折磨中的人一息尚存,就会错误的认为他还不曾离去。是我们,让痛苦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变的犹豫;即使在绝望之中,也要支撑支离破碎的身体。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给的太少,还是我们要的太多?其实都不是。我们其实走进一个误区当中,社会保障的只是人的正常生活,给予人民的是一种自我保障意识。我们无法依赖一个社会给予每一个不幸的人民以什么方式的救助,我们可以依赖的是自我保障和群体保障。所以说商业保险是必要的,亦或者加入某些互助的组织。
人如果卑微的活着,便谈不上活着的意义。特别是自我固化阶级,自我设限,自我贬低;最后在自我弱化中,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打击。
我不想死,这是一个最终的命题;但是否可以深入一步,思考和权衡生与死各自的价值,问一句自己:是什么,让我值得活下去。听上去残酷,但其实这并不残酷,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出击。
如果能打通自我关于生死的自主意识,也许一切将会变得乐观积极。是被动的忍受还是主动的接受,我想这会让同一种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效力。
而作为年轻一辈的人来讲,这更是一种警示。一方面鞭策我们及时行孝;另一方面督促我们着重注意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譬如:孝悌、身体、知识、意识等等的问题。
如果早些去思考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们值得活下去,我想对“值得”这个词会引申出更加深层次的意义。这有关为什么值得工作、为什么值得要更好的生活、为什么值得孝顺父母、为什么值得锻炼一副好的身体。
幸福的人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幸。既然如此,我们避无可避。只有做好应对不幸的准备,才能大踏步向幸福迈进。
对于《我不是药神》这部剧我一定会抽时间去看看,这部戳中所有国人痛点的电影,究竟存在何种魔力?也许面对那些不幸哭一哭,可以洗涤一些内心肮脏的污秽和负面情绪。
人生此行,终将有个目的。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抱负、没有目的,那此生之不幸又怎关一个生死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