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第四章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讲的五只猴子拿香蕉的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人们对某种行为习惯形成了经验的时候,往往就会放弃理性的思考。
但是经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经验的反义词是无知、教训。人类早期的成长,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只有在语言和文字出现以后,人类才不依靠个人体验和小范围的经验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在有文字之前,我们获得知识最基础的手段是体验、试错和观察,有了文字以后,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这使人们的心智水平发展有了一个飞跃,人们可以将认知扩展到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之外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演化论,就体现了人类摆脱个体经验,通过“正确地思考”走向科学的自我突破之路。
因此,当我们认可经验对于心智成长必不可少之外,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能陷入经验主义。就像老人们经常会说一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说的当然没错。这就是从个人经验发展为经验主义了。
经验主义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不加入现实的分析和个人的思考,而是生搬硬套。
守株待兔的故事和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是两个典型的体验加思考,结果却完全不同的故事。
守株待兔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看到一只受惊吓的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走过去捡起死兔子,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第二天,农夫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他已完全无心锄地,就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就这样白白地等了一天又一天。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是说:牛顿有一天坐在苹果树下,一颗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牛顿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熟了,要掉下来,而不是掉上去。
进而继续假设:如果苹果树像月亮那么高,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一定是有一种力拉着,让月亮不会掉到地球上来。最后得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农夫把兔子偶然撞断了脖子的体验变成了经验主义,而牛顿把苹果砸在头上的体验变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的体验和观察,有没有加入正确的思考带来的结果简直是天上地下。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到,如果只是一味读书而不正确的思考,我们读的永远是别人的书,有时甚至会让自己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不去行动,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和思考必须相辅相成,就像孔圣人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读书成长的路上学会利用前人的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学习和思考,避免把经验主义当作惯性思维,才能真正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