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发言的这个题目是借用了朱光潜大师文章里的话,朱光潜大师在文章里这样写:“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既然说到朱光潜大师,就简单介绍一下,他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安徽桐城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这是朱光潜大师说过的话: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过一世好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有钱难买幼时贫。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很少有人是天生就喜欢读书的,大家可以从自身读课外书的经历想一想,读完一整本的书,是很漫长寂寞甚至是难熬的一个过程,虽然其中也会有快乐的小火苗闪过,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把它看完呢?首先这本书要足够吸引我,我内心想把它看完的愿望压倒了读书时漫长的寂寞。当我们坚持把这一整本书读完了,除了来自书的快乐,还有一种来自自我肯定的快乐,这就是我理解的读书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曾经我写过一首小诗送给书:“如果你是风,我就是氤氲的芬芳,你和我,以精灵的舞步。如果你是熊熊的火,我就是涅槃的凤凰,在幸福与痛苦的轮回中,燃烧!” 一个教师对于书籍和阅读的挚爱和热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转化为开启学生阅读热情的良好的催化剂。这学期的语文书上有一首于谦写的《石灰吟》,在教学生这首古诗前,我刚刚看了《明朝那些事》,于是就和学生聊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学生非常感兴趣,我索性把书带到课堂上,连续用三堂语文课把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边读边讲了一遍,现在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成了于谦的粉丝,默写古诗《石灰吟》全班居然只有一个孩子错了一个字,其他孩子都默写全对,还是于谦的魅力大啊!有学生在第一次听我读故事后回家马上就买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共七本,价格300多元呢!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完我讲的故事,又回家说给父母听,买了书的同学、家长又把书借给身边的人看。这样作为一名教师,我的阅读就向外扩散,产生了一层又一层涟漪,所以教师的阅读作用是不能小看的,它影响的不止是学生,还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个家庭,甚至是家长的朋友圈。 话说回来,阅读并不能马上提高学习成绩,也不能马上提高作文水平,长期坚持阅读的孩子到高年级才会显现出写作的优势。如果有老师想通过阅读来马上达到提高成绩、提高写作水平这些目的,那他恐怕要失望了。阅读最大的作用是健全我们的人格修养,所以我们会听到一种说法:“喜欢看书的孩子不会是坏孩子。”读书多了,他对世界的认识,看问题的角度和敏锐度都会比同年龄的孩子高一个层次,读书可以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老师呕心沥血地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在小学阶段能看得到的收获,也就是这个孩子在气质上文质彬彬一些,班级纪律要好管理一些。阅读的力量只会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彰显,我们小学老师送给孩子的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但人们注意的是花是果,没有人会想起你播下的那颗微小的种子,甚至会说这花这果与你有何关系?这个时候小学老师就真正成了一块铺路石。如果没有收获,如果没有回报,如果追求是苦,你还会坚定地做一块铺路石吗? 下面我说一下平时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我的方法很平常,其实很多老师也都在做,在此很高兴和各位同仁交流学习。 首先是舍得把早读时间给学生用于课外阅读,每天早到校的学生在教室里看课外书,不想看的就到教室外面去玩,不能打扰看书的同学,早读铃响继续看书直到上操,我这样已经坚持了一年,我的学生现在是三年级。我们班有一本课堂小练笔,每次一堂课完成,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写,,只要能让我看懂就行,我经常出一些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比如:特别的寒假作业,在二年级的寒假我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拜访十位同学的家,学生有许多话想写,还有庆元旦亲子运动会、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书,是不喜欢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同时也了解一下学生读书的喜好。其中有个题目是:我来说说早读看课外书。看完学生的课堂小练笔,我非常惊讶,有学生说只有在早读才有时间看课外书,在家里根本没时间看,还有学生说妈妈不让她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只能在早读时看,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学生说要是早上下雨就最好了,因为早读后不用上早操,这样就可以看很长时间了。看到孩子们的心里话,我愈发坚定了把早读让出来给孩子们读课外书的决心。我能想象如果这样坚持到小学毕业,阅读的力量就会如同被水浸润过的豆子膨胀、再膨胀,直到顶翻压在它上面的巨石。早读看课外书很简单,但是简单的事坚持做效果就不简单了。 其次是舍得用整堂语文课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我们班读课外书有三条线,一是家庭读书,二是班级流动图书角,三是全班共读一本书。班级流动图书角每个学生保管一本,每周轮换一次。前两条线一个侧重亲子阅读,一个侧重学生自己泛读,第三条线全班共读一本书是精读,我说的舍得用整堂语文课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指的就是第三条线。我们班一年级读的是《蚯蚓的日记》,二年级读的是《柳林风声》,三年级正在读《青铜葵花》,一年才读完一本书,这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通常全班共读的书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先看一章,在书上写批注画句子。然后过两天,我会用整堂的语文课和学生一起读,我读一点学生读一点,想多说少说都行,很轻松随意,我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会和他们分享读书感受,也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回味、补充批注。学生在课堂小练笔里写道:“孙老师带我们读《青铜葵花》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何尝不是这样认为,和孩子们一起慢慢地读,也让我发现了书中以前不曾注意的美。 《青铜葵花》里面有一段关于朗读的描写:“几乎没有人教过她如何朗读课文,但她的朗读却全校闻名。她的声音并不响亮,甚至显得有点细弱。但她的声音却像是被清水洗过一般的纯净。她知道节奏,知道轻重,知道抑扬顿挫,就像羊群知道草地,飞鸟知道天空。她的朗读,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她的朗读,像夜晚的月光下的虫鸣,将孩子们带入一个类似睡意的状态。他们会托着下巴听着,但听完了,并不能记起她究竟朗读什么。”多美的描写,我怎么以前读的时候就没发现呢? 精读的书我会坚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完,因为这些书值得我们这么对待它。每一年我们共读的书风格都不同,学生从中获取的除了知识上的更有情感上的,心智上的宝贵财富。比如读《柳林风声》时,我不断引导学生回看河鼠和鼹鼠在一起发生的事,河鼠欣赏鼹鼠什么地方呢,鼹鼠又喜欢河鼠什么地方呢,甚至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赢得友谊,如何维护友谊。我常常对学生说,读什么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读这本书时沉思过、幻想过、快乐过、忧伤过。这是我们班读完《柳林风声》之后编的一本小书。在读到《柳林风声》17页时,文中写到鼹鼠抢着划船,结果两个人都落水了,河鼠不仅没有责怪鼹鼠,还把鼹鼠带回家安顿得很舒适,在火炉前,河鼠给鼹鼠说了很多河上的故事,书里面没有写具体的故事,只是提到了题目,比如跳跃的狗鱼、乱扔瓶子的汽船、突发的山洪、钻进排水沟探险、同水獭一道夜间捉鱼、跟獾一道在田野里远足等,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这些故事,可以借鉴看过的书,这也是为了促进孩子多读其他课外书。 最后是想办法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读书。早读看课外书对于个别不爱读书的孩子很难熬,我就对他们说:“眼睛看着书上的字,保持五分钟不动,假装看书,看你装得像不像。”我是真的对表计时,大部分时候假装看书的孩子装着装着就看进去了,如同入睡困难的孩子,他们是“入看”困难的孩子。有时早读我也会变换一下读书的形式,两个人一起读,我给这样的读书形式取了个名字叫“聊书”,让口才好的喜欢看书的学生和不爱读书的学生搭配,效果非常好。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我们班哪位学生,你都会在他书包里发现至少一本课外书,为了减轻学生书包的负担,我把班上的图书角改成了副课书柜,像音乐、美术、品德社会、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统统放在教室不带回家,学生书包里只有语、数、英三科的书,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也做到“书不离身”。 朱光潜大师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我冒昧地改一下,阅读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未来过上幸福、美好、有尊严的生活打下基础,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高分,但是阅读给了他们二次成长的可能。 阅读不应该是作秀,阅读也不应该是一场运动,阅读应该是一种情趣的活动,情趣愈丰富,生活就愈美满,让我们慢慢走,欣赏阅读的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