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本人来自一家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商,在集团公司的研发总院负责研发及管理工作。
虽有一些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学习,但没有多元的思维模型。只是在目前关注的学科的基础去认识这个世界,没有做到知识的迁移及融化贯通,仅仅把获得的信息往既有认知上去套。
借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难度系数分级系统”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评分。这个数列的特点是,每个数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1,1,2,3,5,8,13,21,34,55.....)
一般如得到APP的专栏服务的难度系数一般都不会超过8;
按照我的认为的评价体系,混沌大学(两院一社)的创新焊林学位难度系数至少在21以上。
苏格拉底老爷子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回顾之前的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求学,工作,结婚,拿着一份自认为不错的薪资,过着自认为小确幸的生活,但实际确过着苏老爷子口中描述的“一个不值得过的人生”。自己停留在一个舒适的通道里,从没有对思想进行整顿反思,没有反思人生原来还有不一样的过法。
直到18年发生的两件事,开始打破了自己平淡无奇的人生。
第一件事是2018年6月18日那天有幸接触到了李善友教授的《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年度大课,深深的被课程吸引。当天就加入了混沌研习社,而后又陆续的加入了混沌创新院,加入了混沌商学院。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楚门”,让我知道原来还有那么一小撮人,在不断的深挖自己最底层的第一性原理。
第二件事是自己的女儿逐渐长大,今年已经快3周岁了,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各种“为什么”,每天“为什么”,“为什么”,才发现自己除了在专业知识这条通道上,在其他领域知道的甚少。很多时候到最后都回答不出所以然。孩子为什么会不断的追问为什么?显然她不知道“第一性原理”?但她在不断的追问?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方式去寻找她的答案。为什么我们成人,反而在很多时候已经不会去追问了呢?或者懒着去追问?女儿的对“为什么”的追问,是驱动我去深挖自己底层的第一性原理的源动力之一。
二、刻意练习
善友教授教导我们说:“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你能够找到三个思维模型就可以了,如果连这个也找不到,可以接受你用比喻的方式,找出你的具象模拟,也勉强算起步。”
虽然成不了那一小撮人,起码先让自己勉强起步才重要。不断迭代优化,也许最后也找不到那个真正的第一性原理,但是这个寻找的过程,可以不断的叠加,不断的给自己的思想洗澡,才能无限的逼近自己真正的第一性原理,这会是来混大的初心。
这次思考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产品技术研发的思维模型
第一性原理:物理学的还原论
基石假设:1)非连续性
方法论:1)从头算 2)N倍好
思维模型应用的能力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的新产品技术研发阶段
自己的工作应用的思考:
李善友教授在课程中所讲的还原论的概念为:
实体是任何物体都可以拆解为不可再发的基本要素;
其变化的不是基本要素,而是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
为什么在我这个能力圈范围内新产品技术研发的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学的还原论呢?
在新能源汽车中很多零部件是传统内燃机汽车中没有的零件,是新出现的产品,属于新的“物种”,公司虽然在传统汽车的某个细分零部件领域内做到了全国最好,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新产品技术研发上还是零。
如何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技术研发上突破从0到1,再从1-100呢?
基石假设:非连续性
从传统内燃机汽车到现在大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发生了变化,公司产品的技术路线上也已经开始出现非连续性。
方法论:
应用从头算和N倍好的方法论如何实现新产品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
首先要我思考的是这个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包含了哪些基本的元素?
借用还原论可拆解成“设计、工艺、生产”三个大的基本元素。
接下来又如何实现把这三个元素重新组合从而实现新产品技术研发呢?
如何按照N倍好的方法论:
基本元素一:设计。要求设计团队实现同样结构的产品我们比竞争对手重量轻(轻量化),同样性能的产品我们比竞争对手尺寸小(省空间),同重量同性能的设计我们的价格更便宜(价格优势)。同时在质量、尺寸、价格上实现了N倍好。
基本元素二:工艺。要求工艺团队跳出传统的制造工艺的流程。样品在短期内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实现,目前在行业内属于首创成功,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必须开模具的制造的工艺流程,在开发周期上实现了远超竞争对手,做到了N倍好。
基本元素三:生产。要求生产部门全程实现全车间无人化及网络化。实现让客户拿出手机APP上就能查看产品的全程生产过程。
正是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不断组合优化中,新产品的技术研发不断的优化迭代,成功让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上拿下一个个国内外客户:威马、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且在今年年初成功进入特斯拉,并拓展至Hypeloop胶囊列车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