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上位之后,为何将岳父一家灭门?恩将仇报还是恩怨分明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发迹后的他非常好杀,杀敌人,也杀功臣,就连他从军之初遇到的贵人——郭子兴一家也被其屠戮殆尽。
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的贵人郭子兴帮他改的,从军之前他叫朱重八,从小父母早丧,家境特别贫困。为了糊口,他先是帮当地的地主放牛,后又到皇觉寺出家为僧。在皇觉寺里,朱重八每天不仅打钟击鼓、念经诵佛,还要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动辄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他默默忍受,只为了能填饱肚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朱重八十七岁,那年当地发生了饥荒,寺庙得不到民众的施舍,生活难以为继,朱重八不得已端着钵盆远走他方,开始了他的亦僧亦丐的云游生涯。
二十五岁时,朱重八受儿时玩伴邀请加入红巾军,由于作战勇猛、精明能干、又粗通笔墨,很快得到了领袖郭子兴的赏识,他的开挂人生也从此拉开了序幕。郭子兴不仅将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嫁给朱重八,还给他改名朱元璋,提升他在军中的职务,是朱元璋名副其实的贵人。
这样一位发掘其才能并给予机会与帮扶的贵人,朱元璋为何会在郭子兴病故后将其全家屠戮殆尽呢?
面对郭子兴的器重,感激不尽的朱元璋也是对其死心塌地,战略上出谋划策、推心置腹,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屡试力挽狂澜,为郭子兴立功无数。在郭子兴因权力派系纷争被囚禁时,不惜开罪元帅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当机立断,率军成功营救出郭子兴。此次事件后,两个派系的争斗更加激烈,朱元璋也因此屡遭打压排挤。
面对只顾争权夺利的一众将领,朱元璋决定离开此地,靠自己的力量另辟净土。1353年,朱元璋回乡招兵买马,募兵700余人,后又在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的努力下,不断的壮大和发展,攻下了滁州后,其建立的军队人数已超三万。
按说此时的朱元璋,有人才、有兵马、有城池,理应靠着这支军容严整、纪律严明的部队去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但此时的郭子兴被孙德崖、赵均用等人排挤,也来到了滁州,面对在濠州失势的郭子兴,朱元璋直接交出了军权,依然奉其为主,可谓涌泉相报。
郭子兴接管大权后,对知恩图报的朱元璋却没有过多的感激之情,反而起了猜忌之心。他知道,朱元璋能力太强了,自己归天后,子孙辈将无人能制约朱元璋,更尴尬的是,自己还不得不依赖朱元璋帮忙打天下。于是,他一方面削弱朱元璋的军权,一方面又屡次委以重任,面对曾经的贵人如此自相矛盾的做法,朱元璋有苦难言。
1355年,郭子兴病故,次子郭天叙接手元帅一职,朱元璋担任左副元帅,张天佑担任右副元帅,职务比人低,朱元璋依旧遭到排挤打压。
不久后,天助英杰,郭、张两帅战死沙场,军中声望与地位颇高的朱元璋受麾下将士拥护,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一把手。
有人欢喜有人愁,朱元璋上位了,郭子兴的三子郭天爵不乐意了,他固执的认为,郭家的基业理应由郭家人接手,殊不知乱世只认拳头,没有传承。郭天爵想夺回军权,除去朱元璋的小九九最终还是露出了苗头,事发后被朱元璋处死,并将曾经的贵人郭子兴一家屠戮殆尽,除了郭子兴的养女、自己的老婆马氏。
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或褒或贬。但笔者认为,朱元璋对待岳父郭子兴一直都是推心置腹,不但救郭子兴于水火,连自己开创的基业都可以拱手让人,面对猜疑一直隐忍,不可谓不知恩图报;虽然将岳父一家灭门,但那是因为郭天爵对他起了杀意,可以说是基于自保,毕竟身处乱世,争名夺利之时,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登基后朱元璋封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虽有沽名钓誉之嫌,但总不失恩怨分明。
往事已矣,功过是非难以妄下断论,读者朋友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