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乔家的儿女》大结局,比这部剧故事讲得更好的剧有很多,我却被里面“能做兄弟姐妹,是几世修来的缘分”整破防了。
我的父辈们和乔家的儿女差不多年纪,我最小的叔叔也早早过了40岁的年纪,我爸是大哥,他曲折坎坷的一生在42岁戛然而止,三位叔叔如今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各自的领域里持续发光发热。爷爷奶奶健在,大节小节我们一家都习惯性去奶奶家过,好像这么多年说起一家人,都是默认指我们十几口人的大家庭。
我是家里年纪最大的孩子,爸爸离开时我只有十几岁,中学的年纪,很奇怪的一点:他在时,家里似乎也并没有特别和谐,他走了,倒显得一大家子人特别紧密。(其实我知道,是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家里才更加珍惜彼此。)爸爸走后妈妈就外出打工了,再后来,她改嫁以后带着对婆婆的恨意不愿与奶奶家往来,家庭成员一下子少了两位,我们的小家散了。这么多年我和妹妹辗转在奶奶家、三位叔叔家,习惯了默认一家人是我们十几口人。
奶奶是个强势的人,她是个好长辈,但不是个好婆婆(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客观评价)。家里人口多,总的来看特别和谐, 每次回老家街坊邻居路过无不羡慕,但细节处怎么可能那么一帆风顺,也曾鸡飞狗跳、也曾痛哭流涕。奶奶说过:“家里人口多,不强势一点这个家早就散了。”或许她说得对。
叔叔们在县城住得近,去年二叔和三叔家买了新房在一个小区,小叔家在他们小区北边两公里距离的另一个小区,所以隔三差五也聚一下,打个电话,一大家子人就轰隆隆跑到一家里吃个饭。
爸爸走后,我对我们家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妈妈因为带着对婆婆的恨意给我灌输与一家人对立的思想,奶奶因为看不惯妈妈,给我灌输妈妈不好的思想。幸好幸好,幸好这些年里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重塑三观,在逐渐形成自己三观的同时,我也努力在奶奶家和妈妈之间寻求感情平衡。
其实如今想来,我是羡慕父辈之间的兄弟之情的。我自己有个妹妹,每每剧里说到“能做成兄弟姐妹,是几世修来的缘分”时,我都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去用胳膊肘蹭蹭妹妹,她或许也能感受得到。我们家随然堂弟堂妹很多,但因为叔叔们结婚生子的年纪相差悬殊,我与堂弟堂妹们的年龄差也自然悬殊了起来。但越长大越觉得,一家人,无论何时,都不要散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