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加上还是在最后赶上了的运营人年会,然后现在依然要在生日这天结束前完成日更打卡这件事情,实在有点难度,脑袋现在是无法理性思考的,所以分享书摘吧。
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但如今,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谁还会去读黑格尔或康德?科学曾经是最伟大的阐述者,如今却将人生解释得支离破碎、艰深复杂、令人困惑。谁还会不带讥诮地去倾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高谈阔论?宗教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掩饰虚伪的空洞仪式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消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
故事衰竭的最终原因是深层的。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死、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
例如,随着家庭的解体和两性对抗的加剧,谁还会认为他能真正明白爱情的本质?即使你相信爱情,那么你又如何才能向一群越来越怀疑的观众去表达?
这种价值观的腐蚀便带来了与之相应的故事的腐蚀。和过去的作家不同的是,我们无从假定观众的期待。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这绝非易事。
仅有文学才华也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讲述故事,你经年累月精雕细琢出来的美妙形象和微妙对白也只是浪费纸张。我们为世界创造的,世界要求于我们的,是故事。现在如此,永远如此。无数作家沉溺于用精美的丝线来编织华而不实的对白和精雕细琢的描写,却始终不能明白他们的作品为何不能投拍;而其他文学才华平实但故事讲述能力超凡的作者,却能欣慰地看到他们的梦境在银幕的光影中再现。
在读到这些句子时,自然地想到《三体》,我是个物理大白痴,对科幻文学作品也一向不太感冒,《三体》获奖之后才搜来看的,一开始读就不自觉地感慨,那都是些什么鬼畜文笔,好多地方都感觉前言不搭后语,更谈不上阅读的享受感,有些不懂奖从哪里来。但随着耐心深入,越读下去,越会被大刘的思想折服,越会被这个精彩到脑洞大开的故事吸引。
这是天生会讲故事的人。
毫无疑问,写好故事是需要极强的天赋,这点书里也有提到过。所以,像我等如此平凡之人,该如何锻造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呢?恐怕这本书暂时还无法给我秘笈,事实上,我也不敢期待能找到什么写故事的《九阴真经》,一如金庸的武侠世界,也是一个讲故事传递价值的杰出代表。生动的想象力、排版构造的逻辑能力、对故事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还有对孤独和创作的耐力……所有这一切,怕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企及,更有甚者,无法靠练习得来,让人绝望。
但也正因此,才是“好故事”出现巨大空洞的现实原因吧。道阻且长,我辈逆流而上吧,读完这本经典之作,再去搜罗看看有无实用技法好了,当然还是实践出真知,自己多动笔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