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乡村正逐渐变成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那里的人、那里的事慢慢的消失,最终沦为我们心心念念的回忆,伴随着我们接下来的人生。
(一)
正如农村孩子体会不到城市孩子有多幸福一样,城市孩子也无法感受农村孩子的欢乐。小时候的乡村就像是一个游乐园,只属于农村的游乐园,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好玩的游戏:捉迷藏,跳绳,斗鸡,打扑克,游泳,摸爬猴,抽陀螺,打雪仗等等,应有尽有,似乎永远都不用担心自己孤单,随便几个人,随便挑个游戏都能玩到吃饭时间,尽兴而归。
小时候的乡村,大人多,孩子多,整个白天村里都会回荡着彼此的招呼打趣声、孩子们玩游戏的欢笑声、妈妈催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叫声,甚至还有打骂哭嚎声,再加上各种猪羊鸡狗等家禽的配合,简直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热闹非凡。
小时候的乡村,是我主要的活动范围,上学,放学,同一条路走了六年,路上的风景,经过的人家,见到的大人小孩,每个东西什么样的特征似乎都能脱口而出,竟也不会觉得无聊。偶尔走个亲戚,无非也就四周的几个村庄,抬脚即到。当时可并不觉得小,仿佛这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
小时候的乡村,除了温度,你也能从农活上感觉得到四季的变化。身处平原,四季分明,农作物的收获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夏天收小麦,收完小麦播种,到了秋天收玉米,花生和大豆,同时一些手巧的人家在收获的季节也有诸如瓜果蔬菜类的额外获得。每个收获的季节,大人小孩齐上阵,能干的多干些,不能干的少干些,总是热热闹闹的。累自然是有的,但毕竟是庄稼人,早已习惯了,看着劳动的果实更多的是喜悦,长大后的孩子们后来更多的也是怀念。
小时候的乡村见证了自己的整个童年,陪伴着自己度过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同时也塑造了最基本的自己,赋予了自己一个农村孩子永远无法改变和丢失的特质。
(二)
转眼间,到了上初中的年龄,终于可以离开这个生活了十一年左右的地方,去感受更大的世界,其实不过就是骑车不到一个小时距离的镇上,但当时的我充满了新鲜和期待。于是,乡村成了我一周回去一次的地方。
由于地方的特点,导致我们村初中生数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和我同时上初中的小伙伴要么在六年级、要么支撑到七年级后便突然辍学了。农村的落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打工潮的出现,甚至向“钱”看的观念等诸多因素都逼着本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纷纷外出,提前进入社会,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改变的方向是好是坏,恐怕只有等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才能由心的给自己一个判断。
当每次过年看到那些外出返乡的伙伴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潇洒,我也会时不时有些心动,幸亏多年的走南闯北让父亲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从小到大的电话里无一例外的都会询问我的成绩,并“威胁”说学习不好就出来搬砖,又循循善诱的讲述打工有多苦多累,才会始终对我进行约束,为我规正方向。也正是这样,我才离乡村越来越远。
除了每周放学回家能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越来越少,还有农活得碰到周六周日才能做,这些变化之外,自己其实并没有觉得离开过乡村,因为自行车经过的地方和我的村庄并没有多大区别,无非是乡村变大了,见到的人更多了。
(三)
感觉自己离乡村稍微远了,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起是在上了高中以后,我的世界扩大到了县城,回家的频率也变成了两周一次。虽然再也不用骑自行车了,手里有足够的钱可以自行购物了,自由穿梭在城市里的街道让自己有了仿佛已成为了这座小城的主人的错觉,但每半个月回家的时候,坐在返乡的公交上竟会有解放、轻松、熟悉和欣喜的感觉。回到家见到两周未见的爷奶和弟弟们竟也多了几分亲切。
如果说初中时期每次周末回家还能有几个儿时的玩伴,尚且能有点同龄人之间的乐趣,那么到了高中再回家基本上就显得特别的无聊和冷清,因为同龄的小伙伴大都外出务工了。对比小学放学后一二十个小伙伴聚在一起玩耍嬉闹的场景,现如今连个共同话题的人都找不到,不由得心生落寞。
庄稼不等人,要说收割可能一周就搞定了,我两周回一次家,能不能帮上爷奶的忙完全看天。现在所谓的农忙,只是满地的收割机器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忙,再也没有了小时候全家出动,整个庄稼地都是大人小孩,大家说笑着甚至忙到半夜的热闹景象了。实在是老年人干不动了,外面的男劳力才会请假几天回家对付庄稼,一旦结束随即便会返城挣大钱。当然,我儿时的伙伴个别也有回来帮忙的,但见面更多的就是寒暄几句,大家平日里接触的东西完全不同,让我们没两句话便彻底没了话题,哪怕再多聊一句就是尴尬。
因为平常村里的年轻人就不多,再加上自己作为晚辈的口碑还不错,所以每次回家村里的长辈们见到都会非常的热情主动的打招呼。自己平时回到家后也没了四处闲逛的理由,导致和长辈们甚至好久才会碰见一次,这让彼此更显得亲近了不少,但也觉得客气了许多,陌生了许多。
(四)
大学就彻底离开了家乡,去到了另一个城市。随着距离的拉远,回家麻烦程度的加大,回家的次数就变为了半年一次,寒暑假有了体验生活的安排,在家最多也就十来天而已。工作后更是把回家的频率缩减至一年一次,过年在家待几天便匆匆返回到另一个大城市、
长期在外,家里的人事、农事自然就没法参与了,和村里人感情的联结仅剩奶奶在维系了,关系越来越松散,干农活的记忆也越来越远。我在外上学和工作的同时,同村的同龄伙伴也在积极的为村里的年轻力量做贡献。随着我们这一代的长大成人,村里也迎来了因为下一代数量的暴增而带来的蓬勃生机。
奶奶一直扮演着我和乡村之间的通讯员的角色,每次打电话基本上都会聊到村里人员的变更情况。谁家又添了个男娃,哪家一共生了多少个女孩,当然说这些的同时也不忘旁敲侧击的提醒我的终身大事,暗示自己多么想和其他同龄的老太太一样能够带着自己的重孙到处转悠。
现在回到家仿佛又能看到我们小时候成群结队玩耍的样子,年轻一代慢慢的成长,乡村又有了希望。好笑的是那么多可爱的孩子我却几乎一个都不认识,本想和他们套套近乎,让自己表现得更像是本地人,却因不知道他们叫什么而无法开口。本是同村邻人,两代人见面,对视后满眼的陌生让人尴尬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却只能沦落到旁边孩子奶奶的一番隆重介绍,小孩听后礼貌性的笑了一下便胆怯的跑开了。大概过几天等我又启程返回工作的地方后他便会把我忘了,又没准第二天他就把我忘了呢,谁知道呢?再见面仍然躲不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生就有死,新的一代新生,老的一代故去,更新换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再自然不过了,可放到每个具体的个体上便是一场不小的灾难。奶奶在向我通报喜事的同时,也会不久便提到一次谁的爷爷或者奶奶没了,除了意外,大多因为疾病。奶奶的语气平缓正常,在经历过身边一个接一个认识了一辈子的邻里从自己生命中消失后,估计也都习惯了。尤其是三年前爷爷去世后,由刚开始提到爷爷就忍不住啜泣,到经历过那么多一个人的夜晚后,想必奶奶都已经释然了。长时间不回家,过年串门都不敢轻易的问这个爷或者那个奶去哪了,就怕因为自己不知道而问到了一位离世的,那自己可真该死了。
最近两年回家,发现村里的老人突然间老的好快。之前笑眯眯打招呼的长辈们也没了往日的精气神,上了年纪的大都躲在一边,话也渐渐少了,同龄的还能一起抽个烟聊一会儿,其他时间好像自己就是可有可无,这个世界怎么样已经和他们无关了,能无病无痛的走完后面的日子就万幸了。整个村里有啥事也都是那些当打之年的年轻人在张罗,自己出现无非就是象征性的满足下年轻人的尊老礼节。自己的声音已经渐渐地消失在下一代的高谈阔论声和下下一代的追逐打闹声中了。
老人们的记性或许也不好了,这两年回家去同族的老人家拜年,有的竟然都认不出自己了,自我介绍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又忍不住感叹下时光。寒暄几句要去下一家,长辈们都会亲自送到门口,因为再见可能又是一年,或者就此再也见不到了。
(五)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在自己心里,还是在村里人的眼里,我都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有礼貌、爱耍笑的毛头小子了。成家后会在城市定居,再回家就会带着自己的下一代,不过我想不管是他还是她可能都无法参与到我以前的乡村生活里了,而与那里的同龄人怕也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无法玩到一起。
以后我孩子再回到那个他爸、他爷爷的故乡,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感情了,无非就是感受下农村生活,为了能够让他更了解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可能会帮他好好的介绍下,让他知道他父亲生活过的地方,了解这个塑造他父亲的地方,他父亲一生难忘、梦里还会回去的小村庄。
待成家后自然会把同样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接到身边,按照奶奶的性格,那时与乡村唯一的纽带便就只剩下奶奶了。等老人百年后,我和乡村唯一的牵挂也就断了,以后怕再也没有回去的理由了,属于我的乡村便彻底只能出现在回忆里了。我再也不回去了,也再回不去了。
乡村的故事仍然在发生,只是没有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