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学进度比较赶,今天我也匆匆忙忙地进行了大单元整合课的前三个步骤的讲授。虽然花的课时可能比较多,但是个人觉得在本单元中孩子能够学会美美地品读这些文章,那其中的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学会。因为下个星期我也要进行单元的解析,因此我从现在就要开始梳理我的文稿。
现在先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我将从单元编写体例、单元教学目标、语文要素目标、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建议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即景以及园地构成。在单元导语中点明语文要素,通过四篇具体的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具体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在园地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在习作以及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依然“合二为一”。“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都可以让人在其中体会到“快乐的情趣”。“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我们来看这一单元的课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树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们观察景物或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美好的遐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美好的情感唤起、美好遐想的产生,这些都是“情趣”。
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了发展性教学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我们把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分解确定的目标称为发展性教学目标,其他需要落实的目标称为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就是我们的重要语文要素训练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是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即景以及园地构成。在单元导语中点明语文要素,通过四篇具体的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具体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在园地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在习作以及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依然“合二为一”。“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都可以让人在其中体会到“快乐的情趣”。“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我们来看这一单元的课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树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们观察景物或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美好的遐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美好的情感唤起、美好遐想的产生,这些都是“情趣”。
1.先来看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三下第一单元,教材提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上第一单元变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五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也就是第一次接触这两个概念。而到五下第七单元就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现出教材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对学生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训练和引导过程。
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都有所体现,并不断强化。我们来看课后练习题,《古诗词三首》课后学习提示“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四季之美》课后“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课后提示到:“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他们有哪些不同特点,用不同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月迹》,在阅读学习之前就给了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语文要素“写出景物的变化”。从三年级就在有关的单元做出过安排。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后提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的”,当时侧重留意“随着时间变化,同一事物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写的是随着季节变化,杨梅树“生长、结果”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习作的元素提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事物”是包括景物的,除了自然变化,“人为的干预”也会引起景物变化特点的。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其实就包括了“观察和记录景物的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交流平台”中提到了“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到了本单元,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特点等基本能力了”。本单元的“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呢?教材在“习作——即景”的要求中提出“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落日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山时形状发生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编者的要求,其实就已经明确了“本单元”的“描写景物变化”,是要“学习、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侧重动态描写”,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
《山居秋暝》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 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有月的光、色、形态,还有清泉美妙的流淌“哗哗”轻响,令人陶醉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静态的“月落之暗”、动态的“乌啼之凄”、静态的“霜满天”的“凄冷”,这样的环境中,只有“江枫”和“渔火”,孤单,凄冷,一个“愁”就是在这样这样的画面给传递出来了。安排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就是从静态和动态描写之中去体会“景物所传递出来的”“情趣”,也就是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时分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的情景、还有秋天黄昏时大雁比翼而飞的景致,凸显了四时景物的动态美。“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的提示,引发思考:作者所写的四季的这些特定时间环境内,一般都是静的。但是,作者却写了这“静中的动态”,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朝气如同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来;夏天夜晚黑夜中的明亮;秋天黄昏归巢的鸟儿的急切;冬天寒冷中的温暖”,这些都是原本“安静”环境中动态及动态描写产生的“奇妙情趣”。
《鸟的天堂》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
《月迹》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月光洒满院子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作者笔下的“月迹”,先是“长了腿的”,在到处“溜、爬、走”;它“走”到了哪里,哪里变成了什么样子,由于作者的想象,原本“变化不大”的月夜景色,变成了“有情感有思想的”,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故事享受。这就是“情趣”所在,是通过“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生成的。
每一课在落实语文要素上又有所侧重
《古诗三首》,侧重归纳诗人在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既有“静止的颜色、光线、形态,还有动态的人物活动、各种声音”的表达特点,作者是用这些描写构成了一幅能够表达作者情思的画面,静中有动,静中有声。《四季之美》,“侧重从原本静的环境中去找动态的景物、写原本静的环境中的动态景物”,从而表达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思考。《鸟儿的天堂》侧重归纳“同一种景物,会有静态和动态不同的情形,而这不同情形,构成了景物独特的状态变化特点,让人产生独特的感受”。
第四篇略读课文《月迹》的学习,主要是参照教材给出的“学习提示”完成阅读任务,从作者 “动态描写”中体会“景物之趣”。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找“有趣的地方”(动态描写部分)之后,要通过想象画面、朗读体验等方式,讲述“为什么感到有趣”。这些“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对观察生活的时候,“如何多角度去看,坚持去看,细致去看,去发现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关注景物动态特点,去感受景物特点,体会自然之趣”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