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和师父在微信上聊天,在打称呼的时候,有时候是“师傅”,有时候是“师父”,师父就提醒了我,说我称呼错了。一直以来,对于“师傅”与“师父”这两种称呼,都傻傻分不清楚,到底是用在何人身上,既然师父指出有误,唯有了解一下。
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
师父,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师傅,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确实指的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人,也就是现代生活中所说的老师。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封建专制社会开始形成,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所谓“身为师傅,贵极人臣”。南宋之后,师傅一词开始回归百姓,平民也可使用。
师父,出现的比师傅这个词晚很多,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最初的时候和师傅是基本同义的,也就是指传道授业的老师。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于一个有感情,一个无感情。两者相对来说,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强烈得多,是比较关系亲密的称呼,并且心里想习得此技能的长辈来尊称的。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
总的来说,因为师父后边有个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亲一样的对待老师;徒弟对于传授技艺给自己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看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师徒关系的时候,只适合称师傅,不适合称师父;对于出家人,只适合称师父,不适合称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