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的小说《绿光》,老先生最有名的就是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2]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3]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以上这段文字来自百度百科)。
在书的引言部分介绍凡尔纳的小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老先生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因为引言的介绍,我就误以为会在书中看到离奇的现象和科幻的因素,看完了才发现,最离奇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绿光。
书中对绿光的介绍如下:
当天空万里无云,一片纯净时,就在太阳射出最后一缕光线的那一刹那,您是否观测到了那个神奇的现象?
跃入您眼帘的那最后一缕阳光不是红色的,而是一道“绿光”。那种绿,简直不可思议,世间没有一位画家能用调色板调出这样的绿色,自然界中,无论是种类繁多的植物还是最为清澈的海域都不曾拥有这样的颜色,也许只有天堂会有这样的绿色吧,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希望之光。
在太阳完全落下去的前一分钟,当太阳的很大一部分还可以看得见的时候,那轮轮廓显明的、在波浪似地动着的太阳四面,围上了一圈绿色的镶边。
传说看见绿光的人便不会在情感问题上走错路;因为绿光的出现会摧毁幻想和谎言;谁一旦见过了绿光,从此便能把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故事写于1882年,相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文中有很多观点是比较前卫的,作者观察入微,对大海,岩石,岛屿,风浪,轮船等等同海相关的事情描述的非常清楚,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绝佳的旅游指导书,看到文字的描写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主要的人物也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除了个人身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现代而前卫的。
海伦娜·坎贝尔是文中唯一的年轻貌美的女士,坎贝尔小姐的体内存在两个生命体:我和另一个我。“我”是理智,慎思的,勾勒生活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另一个我”则是浪漫爱幻想的,还有点迷信,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诗人芬戈尔德故乡似乎又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这个故事的起源是坎贝尔小姐看到了晨报上关于“绿光”的故事,而促使坎贝尔小姐对绿光的追随则是她的“另一个我”在起作用。
坎贝尔小姐自小父母双亡,是她的两个舅舅一手带大,两个舅舅为了心爱的外甥女,一生未娶,将她视若珍宝,但凡是她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因为家境殷实,山姆·麦尔维尔和西布·麦尔维尔无需工作也从未想过工作,就守着家业和照顾外甥女,过了大半辈子。两人为了坎贝尔小姐的婚事,找到了一位青年才俊,想要撮合两人。坎贝尔小姐要到海边去看绿光,山姆和西布知道那位年轻学者亚里斯朵布鲁斯·尤西克劳斯就在奥本海滨度假,就此带着外甥女乘船去奥本,想要借此机会加强两人的交流。在前往奥本的轮船上,机缘巧合下救了奥利维·辛克莱(此人是在奥本之后才开始接触和相识的)。
为了看到梦寐以求的绿光,坎贝尔小姐和她的两个舅舅折腾了几个月,中途因各种原因而错失看到绿光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则是浪漫而美丽的。
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苏格兰高地,主要发生在英格兰附近的岛屿上,故事中处处流露出法国人的浪漫和温情,也不乏借故事中的人之口发表的真知灼见。
即使看的是中译本,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述还是能够打动人的。
风,是这岩洞中唯一的乐师,演奏者它的长和弦,那是一首略带忧郁的曲子,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估计这是洞内的棱柱在风力作用下犹如口琴上的簧片一样震动而发出的声音吧。
苏格兰人历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极为推崇,下面这段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集中表达:
我愿意相信家里面有精灵,它们保护着我们的家具;
我愿意相信巫女的存在,她们说的咒语像北欧的诗句一般美丽;
我愿意相信北欧神话中的女神真的存在,她们会带走战争中倒下的勇士;
我还愿意相信诗人彭斯在他不朽的诗篇中吟唱的所有大家熟知的仙女们,一个真正的苏格兰高地人是绝对不会忘记这些诗篇的:
那一晚,轻灵的仙女在达瓦那的家里轻舞,乘着淡淡的月光飞向高尔希,飘散在海湾上,岩石中,溪流里。
看到这一段段的描述和对身为苏格兰高地人的骄傲,就让我想起了梅尔吉普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当苏格兰的音乐响起,就会想到那草原和草原上人民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