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21岁是法定可以喝酒的年龄,人们通常会买一杯酒来庆祝。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杯酒可能很便宜,更重要的是满足你还不太适应酒精的胃肠,又能让你第一时间领略酒的曼妙,这么一来啤酒就成了首选。当然,你可能会更喜欢鸡尾酒或葡萄酒一点,但啤酒的大众化、市场化毫无疑问是最为明显的。
啤酒这东西可以说是酒精饮料的鼻祖了,其实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酒饮料还是东方贾湖遗址的酒饮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啤酒,啤酒这东西不需要蒸馏,只需要饱含糖分的汁液,有了酵母就可以酿造出来。
作为大多以“麦汁”为主要成分酿造的饮料,在我们国人还在享受高度酿造酒带来的迷醉感的时候,早期的欧洲就已经将啤酒文化代入进生活的必要环节当中。而到了恶名昭著的中世纪,大搞宗教主义的欧洲,更是将斋戒中无法禁止的啤酒当作是了最紧俏的生活物资。在这个时候,“啤酒花”这个添加物也逐渐被应用到啤酒酿造中,产生了我们熟知的那种啤酒中神奇的香味。当然,全民皆“酒仙”的欧洲各国,并不打算将任何一国处的啤酒当作是共同的敬奉对象。英国、法国、荷兰、罗马、比利时等地,都以自己小作坊的手艺研制出最适合自己口味的“精酿”。
就在此时,不列颠岛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啤酒文化,天气和啤酒成为不列颠人最多的兴趣支撑。
另一面,身为新晋喝酒大国,我们最早的喝啤酒记载可以追溯到1877年,郭嵩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伦敦人招待用“苦酒”。当中还有一趣闻是他对啤酒的翻译叫做——皮爱(beer),也幸亏这个名词被后来更为形象化的“啤酒”(啤字左口右卑,信达雅至此,汉语智慧博大精深)取代,不然你现在请人去喝一杯皮爱?看看还有谁愿意赏脸。
回到腐国酒文化,在座如果有德国人一定会站出来叫一句“我们是起源,我们有慕尼黑啤酒节”。是的没错,德国发明了啤酒,但腐国将啤酒发扬光大,因为你很难将啤酒文化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上剥去,而更值得他们骄傲的是,对于啤酒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有质量。
据英国知名啤酒鉴定师阿德里安·蒂尔尼-琼斯在作品《啤酒的七宗醉》中介绍,以及笔者本人不太精确的阅读统计,世界范围内最被认可的350款精酿中,英国酒占据五分之一左右,而知名酒厂的数量更是有三分天下的势头。要知道,这么出色的成绩是在德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啤酒消费大户的夹缝中获得的。
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数据,英国每人每年公升数占据榜首位置,中国只占他们的一半左右,当然,后来居上的中国人不用担心这个差距,因为长期喝酒(即酒腻子)的人数的饮酒度数来对比,我们以平均15升二锅头碾压了腐国的13升啤酒。
英国人喝啤酒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端起杯子的次数,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啤酒好喝而且不醉。虽然我们无法劝说那些天生讨厌酒精的人们去一品“食中精”的妙处,但无论是小聚还是豪饮,啤酒总能照应到更多不那么能喝的人群,又能让他们可着酒精狂欢。
当然,如果你又喜欢喝啤酒,又想尝高度酒精,那么阿德里安同样会给你提供选择。依旧是《啤酒的七宗醉》的记录,远在美国加州的内华达山脉酒厂,就以厚重猛烈著名,而陈放几年后,呈现红褐色带着浓郁水果气息的大麦烈酒更会带来类似白酒下肚的持久回荡。
其实,对于出生在喝酒文化浓郁地区的笔者来说,听人写啤酒、喝啤酒、品啤酒,本就有与有荣焉的兴奋感,要知道,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啤酒不仅仅成为一种饮料,更是生活日常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君不见在世界杯时期的每个夜晚,人们通宵达旦的等待着自己的主队晋级,手里握着一杯生啤的派头总好过举着可乐瓶或者二锅头,须知,前者是对主队的不尊重,后者则是有点不要命了。